京城首家木工体验馆落东城

19.03.2015  12:20

  京城首家木工体验馆即将于6月落户东城区第二文化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人们来这里可以了解木工工具、木工制作历史,还可以上手体验简单木工活计,找寻久违的手作乐趣。

  体验馆与崇文门新世界商场仅一街之隔,位于东城区第二文化馆的四层,其实这里也是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馆中馆。体验馆发起人、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烫蜡技艺传承人于鸿雁,这几天正张罗着把自己收集的各式木工工具、卯榫构件等拿到馆里布置起来。

  锛凿斧锯揭示木工生活史

  体验馆虽然只是个不足100平方米的套间,可里面展示的都是有些历史的宝贝。“木工鼻祖鲁班发明的锛、凿、斧、锯,从罗马传入中国的刨子,以及鲁班尺、木工墨斗这些木工辅助工具是最基本的展示品。”于鸿雁说,别看这都是常见的木工工具,可大家未必了解它们。就拿刨子来说,常见的就有十几种,刨子的变化还折射出木工生活的衍变史。

  于鸿雁说,自明朝大量使用刨子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推刨子的杆儿都是活杆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刨子配的是可拆卸手柄。这是因为从前的木工都要到主家府上做木工活,工匠们随身携带工具,刨子的手柄若是可以拆卸,携带起来比较方便。不过,这种手柄用时间久了容易松动。后来,个体木工渐渐减少,木工厂逐渐增多,木工们都在工厂里上班,不必每天携带工具东奔西走,这才把刨子改成了牛角刨,刨子的手柄被固定住,推刨木料时也就更加平稳了。

  木工工具都是木工自己动手制作的,每一样工具都有独特的功能,也蕴含着木工们的智慧。这些工具背后的知识和故事,将以视频讲座、知识展板等形式,出现在体验馆内,方便人们了解。

  上手一小时做一张榆木凳

  既然叫体验馆,上手体验将是这里最大的特色。于鸿雁拿出一张普通小板凳,让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猜,一个生手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做完。答案从一小时到几天不等。

  为了方便不同程度的人体验木工活儿乐趣,于鸿雁设计出好几种体验活动。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是用13种构件拼插出一张30厘米高的榆木小板凳,“相当于体验馆提供半成品,由市民来完成最后的组装。”于鸿雁说,一边听馆里的工作人员介绍木工文化,一边动手组装一个小板凳,即便是第一次上手,不到一个小时也行了。

  若是想来点儿高难度的也没问题,展馆内将展示30种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感兴趣的人可以将这些榫卯一一拆开,再重新拼装。若还想更深入地体验木工活儿的乐趣,那就得从给老榆木开料做起,再用鲁班锯锯木头、用刨子刨平木料、一个个拼插榫卯,最后组装……如此由浅入深,多次体验完成,做出同样的一张小板凳则需要几天时间。这个过程也离不开木工师傅的现场指导,开馆后,每天将有一名木工师傅在这里值班,指导人们上手做活儿。

  体验馆虽然6月才正式开放,但已有一些学校的老师闻讯前来预订参观。不过,考虑到未成年人使用木工工具存在一定危险性,馆内深度的木工体验活动暂定向成人开放。

  全免费活动推广木作文化

  近日,于鸿雁的新书《串儿经》刚刚印刷完毕准备上市。于鸿雁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小广告,希望朋友们都来买书,书款将用于支持木工体验馆的日常运营。

  “任何人来体验馆都是免费的。若小板凳是您深度体验制作出来的,还可以免费带走。”于鸿雁说,体验馆由东城区文委支持,场租没花自己一分钱,这已让他很满足。双方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传播传统木工文化,让人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近几年,于鸿雁没少在电视上露面,讲手串、讲文玩、讲家具,这已经超出了他身为烫蜡技艺传承人的职责。他解释,烫蜡技艺只是明式家具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他的心愿是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家具文化和其背后的木作文化。他开办木工体验馆,也是希望增加一个传承中国传统木工文化和家具文化的小窗口,希望来到体验馆的人,在这里做一个小板凳或者拆装一次榫卯之后,能由此产生自主探寻更深、更广中华传统文化的愿望。

  小知识

  椅子高度为何一降再降?

  唐朝时,人们并不坐在椅子上,而是席地跪坐。到了宋代,人们才改变坐姿,从跪坐变为在椅子上垂足高坐。所谓垂足高坐,就是椅子比较高,椅面距离地面大约50厘米。古代人的身高不如当今,这么高的椅凳,大部分人坐在上面,脚沾不到地。明明不舒服却要做得这么高,这是为何?因为当时的建筑不防潮,人的脚直接沾地会感觉不舒服。直到清末,伴随建筑技术的突破和受西方家具理念的影响,椅子的高度才降为40厘米,再后来又降为现在常见的30厘米,越来越符合人体工学。(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李洋)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