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何亚非:中国智库要多方位为外交服务
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断显现的时代。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是二战结束以来的大趋势。全球化需要全球治理,如今,全球治理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西方经济新自由主义理论破产,全球治理出现思想空白和混乱,各国对西方治理思想、治理模式丧失信心,感到困惑和迷茫。新思想从哪里来?世界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特别是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底蕴深厚,是取之不尽的“宝库”。中国有历史责任为世界提供与时俱进的“全球公共产品”,这个重任,需要中国智库担当。坦率地说,新型智库建设近年来取得很大进展,但是离总书记要求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还有不少差距。
为中国外交服务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其目标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对内需要“服务决策”,在研究上“早半步”、“适度超前”,以提升外交政策质量,增强外交政策的外部穿透力和国内支持力。
中国外交需要的新型智库应具备以下四项服务功能,即为外交决策服务、为老百姓了解和支持外交政策服务、为公共外交服务、为培养外交人才服务。
一是为外交决策服务。智库与外交决策者的关系不能只是简单的咨询与顾问,而应由复杂、多层互动。智库需要充分介入政策制定的前端,如调研、意见征集、方案设计等,参与中期建言,如通过内参、研究报告等形式设计政策框架,以及后期完善,包括评估、完善及应对社会舆论等。智库可以成为“外交决策实验室”,以专业、客观和独立的方式,帮助决策者对政策进行充分的论证与评估,进而体现外交决策机制的科学化。
二是为老百姓了解和支持外交政策服务。在老百姓对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及其执行情况日益关心的舆论环境下,中国智库不能满足于内部政策建言,而应起到外交决策与社会舆论之间的沟通和桥梁作用。智库专家学者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贴近大众的沟通技巧,通过出版论著、发表评论、接受采访等各种方式,对社会公众进行外交政策和事件的解读和普及,也可以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向决策者反映广大群众的意见。智库需要避免情绪化的批判或者毫无调查根据的传言,而要将中肯的见解传递给大众与决策者,为培养社会理性与思想解放做出贡献。
三是为公共外交服务。如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外交的智库既要从事政策研究,还需要广泛参与全球事务,如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传播、结交国外精英等公共外交的事务,在全球层面研究、设计与推动中国对外战略,多举办高端的国际性论坛,发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评估报告,争取更大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思想的国际影响力。
四是为培养外交人才服务。智库是外交人才再锻炼、知识再充电、社会再接触的“储备库”。中国外交智库应适当担负培训各级政府外事官员、媒体人员、国企高管等从事对外工作部门的责任。定期让外交实践者到智库去学习研究,有利于促进外交人才的全面社会交往与思考能力的提升,为国家发展提供高端人才储备以及外交职位的选择空间。由此,也可以鼓励和安排干部到智库工作,或从智库挑选精英到外交部门工作。
(作者系原外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