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大水泥库变身文创园
昨天,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正式开园,企业入驻签约。该园区由首农集团北京胜利水泥库改造而成,园区保留了几十座巨大的水泥筒仓,独具韵味。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本报记者 曹政
曾经是亚洲最大的水泥筒仓,在亚运会、奥运会场馆建设和北京多个重点工程中有着重要贡献;如今,陈旧的工业厂房已变身创意园区,主打文化产业。昨日,在原北京胜利水泥库的老厂房,由首农集团和中国电力传媒集团出资成立的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开园,成为本市又一处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综合体。
曾是亚洲最大水泥筒仓
与20年前繁忙的景象相比,占地70多亩的胜利水泥库厂区没有了往来运输的火车、汽车。行走在厂房之间,已不见水泥的踪影。
从双桥东路向西400多米,整齐矗立着46座高达18米的水泥筒仓。筒仓下原先6米多高的厂房依然漆成深灰的水泥色调,屋内,已经有入驻的企业开始以自己的风格装饰。最西端,最初的铁轨还在,一节旧车厢停靠在厂房之间,留着过去的味道。
“我们站的地方以前每天是汽车来回来去跑。”1995年到胜利水泥库工作的师秀领对老厂房很有感情。呈东西走向的厂房内,分别建了两个长条形水泥库,两条长500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将厂房直接连到京秦铁路,每天原料通过火车运到这里,首先就要被打进筒仓中。而来自北京各个施工单位的大卡车就停在筒仓下面的厂房内,按照事先定好的量,自动装入车中,没有一点遗撒就能完成分装。
1984年,这里的第一座仓库开始建设,刚一建成,就承担起1990年北京亚运会场馆建设水泥料储存的任务;2000年,南侧的40多座筒仓开建,这里也因此成为亚洲最大的水泥筒仓,后来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水泥用料的存储地。此外,北京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等重点工程的建设,都有这个水泥大本营的参与。
老仓库遭遇经济危机
胜利水泥库辉煌一时,几乎成了北京所有水泥的中转站。师秀领记得,近到唐山,远到乌鲁木齐,火车运到北京的水泥基本都要先运到这里储存、分装,运往京城各个施工地。1996年,水泥库到了最鼎盛的时期,一年的纯利润能达到1500多万元。
然而,高利润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太久。水泥库的收入主要靠储存和运输,各地的水泥厂先把材料运到这里,储存到水泥库,施工方需要时再分别运输到各个单位。但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施工单位也开始扩大自己的仓储空间,原本作为“中介”的水泥库就显得有点多余了。
师秀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仅在此储存一吨水泥就需要15块钱,再加上运输费用,施工方起码要支付五六十元的费用;如果直接从水泥厂运到施工单位,费用起码能节省一半左右。
到了2011年,胜利水泥库撑不下去了,平均每年就得亏损200多万元。再加上水泥库容易产生粉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不得不尽快寻找出路。在对多个曾有着同样命运的老厂房,尤其是已经在国内小有名气的798艺术区进行考察之后,胜利水泥库决定跨界转型,以浓厚的工业遗存气息为优势,主攻文化产业。
侧重“小而精”的文创企业
在地图上搜索,东五环路附近已分布着传媒创意等五六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想要在这对手如云的地段扎根,并不容易。此外,相比其它由厂房改造而来的产业园,胜利水泥库在空间上并不占优势。整个厂区东西走向,狭长分布,很难容纳一些规模很大的企业。
正因如此,胜利水泥库决定侧重“小而精”的文创企业,去年4月份开始,水泥库开始改造,在此建起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园区倾向于影视制作、广告创意、网络服务、文化交流和艺术展览,不求大,只求精。
在昨天塞隆文化创意园开园时,共有26家国内外企业入驻签约,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厂房已经对外出租三分之一。
“园区最重要的就是保留了水泥罐、铁路这样极具特色的建筑和设施。”园区副总经理高建华对记者说,除了提供基础设施和办公环境外,园区也将成立投资公司,帮助一些小企业解决上市、融资等难题。
此外,塞隆已经开始筹划二期和三期建设,现有园区将进一步扩展,儿童体验、青少年素质拓展等与老百姓生活更贴近的功能也有望进入园区。值得一提的是,最著名的46座筒仓如何改造利用正在策划,未来将以全新的面貌和功能出现在市民生活中。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