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28.02.2016  23:25

 

        绿色新闻网报道  从2月28日召开的学校2016年工作会上获悉,“十二五”期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紧紧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契机和高等教育改革趋势,抓住国家支持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有利时机,主动对接需求,不断改革创新,在党建、教学、科研、服务、民生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政治和思想保障。 学校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各项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等主题活动,先后获得党建工作先进校、平安校园等称号,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召开了第十次党代会,举办六十周年校庆,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建设目标,强化办学特色,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绿桥、绿色长征,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志愿宣讲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开展人事制度改革,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队伍和动力保障。 首先, 自2012年开始,学校展开全面的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岗位聘任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了有效发挥作用的竞争激励机制,调动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为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其次, 通过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引育结合”,使师资队伍实力大大增强。十二五期间,学校引进了14位海外和国内高水平科研机构人才。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杰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上整体突破。五年来学校共投入4200多万元,实施了多种类的教师培养项目,在师资培育特别是提高中青年教师队伍素质方面成效显著。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路径保障。 在本科生培养上。2010年以来,先后2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方面屡创佳绩,发起成立全国林业高等院校特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2015年获批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本科生就业率5年平均为94.56%。研究生培养上。全面修订培养方案,逐步形成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的研究生招生结构。实行弹性修业制度。2011—2014年,研究生发表SCI收录论文占全校总数的72.0%。研究生就业率保持96%以上。此外,学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先后与密西根州立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开展合作办学项目,依托亚太森林网络推进国际林业网络课程建设。

 

          完善科研激励制度和机制,为促进科研产出提供制度保障。 人事制度的改革,对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五年来,我校共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50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累计达9.05亿,同比“十一五”增加59.61%。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项。SCI收录论文数量已经由2010年全国排名的148名,跃进至2014年的85名。我校发表ESI高被引论文11篇,植物与动物科学和农业科学两个学科领域入围ESI全球前1%。十二五期间,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新增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建设了国家能源非粮生物原料研发中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研发基地、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宁夏盐池国家水土保持科技园以及福建三明、河北平泉等一批校外科研基地等。

 

          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实践,为开拓办学资源渠道和空间提供平台保障。 自2010年以来,先后与16个地方人民政府,9个林业行政主管部门,12个行业企事业单位,1个民主党派中央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其中与鄢陵的合作模式已经受到地方和相关部委的高度认可。牵头、参与5家创新联盟建设,获批成立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北京林大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中正式挂牌等,开放办学的实践成效突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迅速提升。

 

            优化学科布局和结构,全力提升学科实力。 五年来,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本,调整土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的学院布局,成立林学、林业工程学和生态学三个一级学科协调组。整合艺术类学科成立艺术设计学院。新增风景园林学、生态学、草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城乡规划学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农林经济管理获批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生物学获批北京市一级重点(培育)学科。学科实力名列前茅,在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林学和风景园林学排名全国第一,林业工程学排名全国第三,生态学得分位次进入全国前20%,农林经济管理得分位次进入全国前30%。

 

          学校各类制度和规则建设得到加强,提高了学校管理法制化、科学化的水平。 北京林业大学章程》已经得到教育部批准,为学校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坚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建立了学术管理、行政管理和廉政管理等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逐步完善校院两级决策和运行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管理部门内部防控与外部监督之间的协调机制。

 

          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战略要求,主动抢占制高点。 开展以服务生态文明、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战略为标志的社会服务工作。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国家林业战略规划、京津冀一体化水资源和城镇化问题、林权改革与林业创新驱动战略等咨询工作。完成了《中华大典·林业典》编撰,发布了我国首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连续多年主办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林业分论坛、“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高峰论坛等。先后成立了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生态与健康研究院、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基地等一大批研究平台,积极发挥智库作用。

 

          努力挖掘潜力,拓展办学空间和改善办学条件。 2013年,总面积达9万平方米的学研中心工程投入使用,并获“鲁班奖”,极大地缓解了我们办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期,收回学校东北部被占用的34亩土地,重新对校园进行了科学的总体规划,通过多方努力将容积率由原来的1.19提高到1.60。11万平方米学生宿舍和食堂工程建设项目已经结构封顶;完成了实验林场林权勘界,并争取到533.84亩建设用地。5年间,我校房屋修缮面积累计达143839m 2 。学校获得“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称号。在软件条件建设上,学校被授予“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称号。校园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数字校园及校园一卡通等主要应用系统全部建成。图书馆数据库、纸质文献以及博物馆馆藏资源不断丰富。教学苗圃建成并极大支持了教学工作。

 

            坚持事业发展与民生兼顾,努力改善教职员工的生活待遇。 五年间,我校在职人员整体调资4次,总收入人均增长66%,其中校内绩效津贴平均增长达180%。五年间离退休老同志总收入人均增长55%。同时,五年里学校新建了68000平米360套住房,使798户教职工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学校还额外对青年教师发放了住房补贴。

来源:绿色新闻网                    作者:绿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