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文创产业稳步发展
2016年1月21日下午,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由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徐和建主持。市文资办副主任刘绍坚全面介绍了“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中央和北京市30余名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
“十二五”期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用“创新、合力、统筹、平台、国企改革”十个字概括。
一是“创新”。 市委市政府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决定设立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统筹推进全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负责全市文化投资、资本运作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大文化项目的规划立项和组织实施。文资办2012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以后,本着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发展路径,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难点问题。比如,针对文化创意企业规模小、资产轻、融资难的问题,搭建起“投、保、担、贷、孵、融”的多功能、一体化的首都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针对文化生产与消费脱节严重的问题,我们创新打造惠民文化消费季和文惠卡等平台,各方反响良好。
二是“合力”。 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市文资办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政府仅投入8.5亿元,吸引社会资本140多亿元,撬动比达到1:16;政府出资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16.6亿元,设立全国首家文化科技融资租赁公司,率先开展文化无形资产的融资租赁业务。政府出资4.4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成立注册资本15亿元的文化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创新开展商标质押、股权质押、电影版权质押等业务。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面向社会征集项目,2012-2014年,财政资金杠杆率分别达到22、35、40倍。市文资办成立以来,牵头制定了多项政策,填补政策空白,促进文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统筹”。 重视与中央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如,推动制定以北京市人民政府和文化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建设发展的意见》。与人民银行北京营业管理部签署战略协议,联合文化部等优势资源,共创“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与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等12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获得1200亿元授信。与光大银行北京分行签署战略协议,获取文化企业融资、重组上市、银团、资产证券化等一揽子金融服务。与北京证监局签订《上市备忘录》,建立首都文化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绿色通道。吸引万达文化产业集团落户北京,参与环球影城、文化保税园等一批行业龙头项目建设。先后与天津、河北联合举办三地文化创意项目推介会、金融对接会等,促进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深度合作。
四是“平台”。 文资办成立以来,主要搭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平台:一是金融资本和实体产业对接的投融资平台。成立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一边连接文化企业,一边连接资本市场,迅速崛起为我国文化领域内重要的金融控股集团。二是文化产品生产企业与文化消费者的对接平台。创新举办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创新供给方式,激活潜在需求,迄今已连续举办三届,消费人次从2654.3万增至4857.4万,成交额从52.3亿元增至112.1亿元。创新推出了文化惠民卡,形成惠民惠企的多赢局面。截至2015年12月31日,文惠卡已经累计发放241万张,签约商户累计2219家。三是搭建文化市场要素的对接平台。与中央文资办等单位合作,成立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构建首都文化资源中心要素市场和资源交易平台。四是搭建行业和政府部门沟通交流的平台。2015年发起设立首都文化产业协会,会员单位330家。五是搭建企业了解政府政策的咨询服务平台。建成北京市文化经济政策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的政策发布、政策咨询的“一站式”服务。
五是“国企改革”。 经过多方协调,2015年8月,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明确市文资办监管范围的通知》(京政函﹝2015﹞116号),将北演集团、出版集团、发行集团、文投集团、文创国际、京广传媒、新京报社和京华时报社等8家单位划归文资办监管。目前,这些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文投集团重组控股上市企业松辽汽车,成为我国文化资本运作的典型案例。一些新的大型传媒集团还在新设、重组过程中。为服务好监管企业,根据中央和市委关于“双效统一”、“国有企业薪酬改革”等文件的精神,我们研究起草《关于深化市属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的工作意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使监管服务落实到位,加速培育国有大型骨干文化企业。
在发布会上了解到, 从总量规模来看, 2014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826.3亿元,占地区经济比重达到13.2%,是首都经济中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收入1.1万亿元,增长9.5%。2015年1-9月,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仍然实现13%的增长速度。 从发展速度来看, 三经普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市文创产业法人单位达到14.6万家,比2008年二经普时增长1.7倍;从业人员183.6万人,比二经普增长71.3%;拥有资产20594.7亿元,比二经普增长1.5倍;实现利润776.3亿元,比二经普增长1.8倍。 从产业集聚来看, 三经普数据显示,全市20个文创功能区有文创单位7.4万个,占全市总量的50.8%;文创从业人员119.6万人,占全市总量的65.2%;文创资产总值14108.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68.5%;文创收入8331.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67.3%;产业空间集聚、集约发展的态势日益显现。 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按照国家文化产业统计标准,2013年北京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地区经济比重为8.3%,远高于国内其它城市。2014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中,北京占比达到12%。全国评选的“文化企业30强”中,北京辖区的企业占到1/3。2015年上半年,新三板市场挂牌的文创企业中,北京辖区达到16家,占全国同行业挂牌企业总数的43%,位列全国第一。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些细分领域来看,北京在全国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2013年,北京图书出版种类达到19.2万种,占全国的52%;2014年,北京期刊出版种类为3053种,占全国的30.6%;2015年,电影票房收入31.5亿,名列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按常住人口计算,北京人均年观影次数达到3.3人次,为全国最高;平均2.1万人拥有一块银幕,人均银幕居全国第一;北京生产影片291部,占全国总数的42%;在票房前20名的国产影片中,北京出品13部,占65%;票房超过10亿的5部国产影片中,北京出品4部。此外,北京的文艺演出、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广告会展等细分领域也均处于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