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互联网经济与中国电影产业生态

06.11.2014  21:08

第九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主题峰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清华新闻网11月6日电 11月4日,第九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之“传统与未来:互联网经济与中国电影产业生态”主题峰会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举行。来自华语电影界重量级制片人、发行人、导演、知名学者就“互联网经济与中国电影产业生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讨。

 

图为“传统与未来”互联网经济与中国电影产业生态主题峰会现场。 李天语   摄

  本次论坛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承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主持峰会。

 

图为尹鸿主持对话峰会。 李天语

 

图为孙崇磊致辞。 李天语

  在尹鸿教授和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孙崇磊的简短致辞后,峰会拉开了序幕。

  台上就座的4位主讲嘉宾分别是今年8月刚任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的张强、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艺恩公司创始人及总裁郜寿智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所所长刘汉文。

图为张强发言。 李天语

  张强首先说明了阿里巴巴未来互联网电影产业的三大方向。一是O2O(Online To Offline,即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的电影销售模式。二是建立电影延伸商品的电商平台。电影中出现的道具及其他衍生品,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在淘宝、天猫等阿里旗下的电商平台购买。三是推进付费点播。张强同时还提出了“淘宝剧”的全新设想,这种免费植入淘宝、天猫产品的电视剧将在“淘TV”播出,若设想成功,将为很多年轻导演、演员提供机会。

图为杨向华发言。 李天语

  杨向华则集中表达了他对电影衍生品发展的看法。以《让子弹飞》的面具超过一亿的销售额和《爸爸去哪儿》衍生游戏超过十一亿的收入为例,杨向华认为电影衍生品及游戏市场大有可为,是互联网促进电影票房、收入的一种方式。而在付费点播方面,爱奇艺在2011年即已起步,今年进入了爆发性的增长期,未来互联网的数字发行将取代DVD和家庭付费电视,成为电视剧、电影的主要平台。

图为郜寿智分析互联网娱乐需求圈。 李天语

  郜寿智分析了未来集衍生、发行、营销和项目的用户互联网娱乐需求圈,并介绍了艺恩公司推出的艺恩汇等与电影娱乐产业有关的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平台。而刘汉文总结了互联网和电影结合带来的四大改变,一是制片生态改变,二是发行营销格局改变,三是电影播映模式多样化,四是电影业人才变化。

图为刘汉文发言。 李天语

  在尹鸿教授提出“互联网介入电影放大用户需求是否带来负面影响”的问题后,在场的嘉宾更是思潮涌流。杨向华表示网民的广泛带来了兴趣的多样化,互联网恰恰满足了一些网民对电影的小众需求并放大了收入。张强认为电影院迫于上座率的压力不得不放映年轻的主流观众所喜爱的商业片,互联网则能让多样化的小众电影也得以生存。刘汉文则认为应客观地深入分析和看待这个问题。

  电影专业学者和影评人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艺术研究院青年学者刘藩将互联网和电影的关系概括为“补充、共赢”,互联网延伸了传统电影产业,同时也对它进行了部分重塑,但上游产业链仍以传统力量为主。著名影评人王旭东则围绕“网生代”展开了论述。他认为第一世界的互联网市场和第三世界的电影创作能力相结合,恰恰展现了中国人的两重身份——现实身份和互联网身份。而低年龄的受众和票房需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电影现状,互联网的产业介入则可以为青年电影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平台,但同时电影人的水平也亟待提高。

  在场的青年导演也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导演朱航期望互联网早期进入电影制作,为电影提供市场和平台,让更多观众对青年导演的电影有所了解;杨向华表示爱奇艺去年推出了扶植青年导演的“网络大电影”计划,但对电影时长、质量有所要求,好的故事是电影的核心;而张强则认为现在中国电影的瓶颈在于导演稀缺,很多导演在专业技术如镜头掌控、画面处理方面能力尚缺,建议青年导演自己积极寻找机会,向国外导演学习,以广告、MV制作为起点,逐步向国际导演看齐。

  来自校内外各个方面的电影爱好者、师生150人参加对话峰会。

供稿: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辑:襄桦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