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共赢 中国朋友圈在扩大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均超出预期。尤其是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通”方面,探索出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经先后和沿线国家签订了将近50份政府之间的合作协议以及70多份和包括一些国际组织在内的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
“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其中政策沟通位列“五通”之首,是重要基础和保障。其中的政策沟通有哪些亮点出现?又有哪些实质性的成果?本报对话相关专家,解读“五通”中的政策沟通。
释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其中包括了“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熊光清看来,政策沟通位列“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之首,是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基础和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包括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许多国家,覆盖全球总人口约46 亿(超过全球总人口60%),各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制度、风俗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政策沟通对于国家间合作和区域间合作发挥着先导作用和基础作用。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共同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指出:“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
熊光清表示,通过政策沟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就各国或区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倡议和政策措施进行沟通和协调,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推进沿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社会发展倡议和重大规划项目对接机制的完善,并推进“一带一路”区域合作的制度建设,为国际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结成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认为,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构建了多层次的政策沟通机制,促成一系列标志性项目落地,成效明显。
朋友圈
亲、诚、惠、容传达诚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注重大国外交、周边外交,以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层互访频繁,并且大力开展主场外交,举办了多场重要的国际会议。”熊光清认为,此次中国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体现了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履行大国责任的意愿,对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倡议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体现了互利共赢、包容发展的合作精神。
赵磊表示,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一平台,让相关的重要国家充分了解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善意,精准传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
熊光清认为,在处理许多国际问题中,提出了新理念和新观点,例如:提出“和谐世界”、“新型大国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强调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以及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
“这些新理念和新观点极大发展了中国的外交理论,也可以成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外交倡议的理论基础。”熊光清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加强对这些理念的宣传,使沿线国家人民充分理解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诚意。
熊光清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一种开放的倡议,其重点在于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但是,并不排斥有意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任何其他国家。“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常欢迎其他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同时,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在不同区域可能有所侧重,但并非忽略其他国家或者其他地区。”
新亮点
亚投行提升金融领域影响力
三年多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策沟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中国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
“在这三年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进了政治互信,达成了合作共识,为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熊光清表示,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合作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中国高铁外交的实施,与俄罗斯及周边一些国家日益紧密的能源合作,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丝路基金等等措施,都体现出中国推进“一路一带”倡议的意志。
赵磊认为,在新兴国家、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在政策沟通方面,重视利用原有的机制和平台,比如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上合组织合作框架等,将其纳入“一带一路”的组成部分。使得像区域性的、国别性的“一带一路”政策沟通和交流就更加有效。
熊光清表示,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抓手,将自身发展倡议与区域合作对接,由此开始打造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大格局。
熊光清说,中国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高了自身塑造国际机制的能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明显的“带路效应”,一方面,将国际合作的方式引向一条新路,也就是一种无涉意识形态的合作模式,不以自身发展作为榜样,真正尊重各方主动性的合作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探索,以及诸多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中国提升了参与全球治理和塑造国际机制的能力。“特别是亚投行的建立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覆盖五大洲,囊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充分表现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亚投行一年来的运转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无疑有力提升了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
新挑战
如何提升智慧提出解决办法
在谈及“一带一路”倡议中,政策沟通面临着怎样的发展瓶颈时,熊光清认为,要防止过度重视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的做法。中国在国际交往中,要通过义利平衡,实现合作共赢,积极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同时,需要进一步改革不适应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便利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体制机制。应加大对这些体制机制的改革力度,从而不断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
赵磊认为,新的挑战来自于在对“一带一路”知识的供给不足。现阶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的参与度比较强,地方城市的参与度也在逐步增强,但知识供给不足,智慧对接不够充分。
如何破解这样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从而使政策沟通的有效性被真实准确地传达与理解。
对此,赵磊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着眼于长远打算,将具体项目与国际机制相结合、注重制度建设,促进利益多样化的巩固,为“一带一路”的长期发展繁荣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熊光清表示,在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一方面,许多领域已经出现了实践走在理论前面的情况,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提升和总结。另一方面,许多领域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当前,中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也都存在,需要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建设从理论上进行思考和提升,并对其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解决的手段和措施。”(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赵喜斌)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