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晒钱”村调查:百年茶树让光棍村骤富

23.10.2014  17:26

云南勐海县勐混镇邦盆村村民们不愿把钱存在银行,纸币遇潮遇雨变得潮湿,晴天时就会有村民在院子里晒钱。

   老班章村的吐二正在自家茶棚晒茶。

一位慈祥老太,头裹围巾、赤脚席地而坐,怀里抱着大堆百元钞票,满脸微笑。最近,这样一张“晒钱”照片在网络上疯传。照片中的老人是谁?来自哪里?

10月19日,辗转找到了“晒钱”照片中的这位慈祥老人。老人名叫娜戈,70岁。照片中,她怀抱的大堆钞票是她家卖茶叶所得。

娜戈所在的云南勐海县勐混镇邦盆村和相邻的布朗山乡老班章村,隐藏在海拔1700多米高的布朗山丛林和雾霭中。前人栽树,后人采茶,随着茶叶价格的一路攀升,先辈们百年前种下的棵棵茶树,如今让包括娜戈在内的村民们,享受到了从天而降的巨大财富。

澎湃新闻采访发现,这些百年老茶树,深刻地改变了大山深处这些原本宁静而贫困的村庄。新茶年年采摘,金钱源源不断,村民们除了忙着盖房和买车,剩下的钱,有些村民也不愿意存入银行,而是放在家中,纸币遇潮遇雨,潮湿变软,于是逢上晴天,偶有村民们晒起钱来。

“晒钱”照片疯传网络

10月19日,云南省勐海县勐混镇邦盆老寨 35号, 70岁的娜戈刚刚吃完早饭,便开始组织家人搬家。他们准备将这栋10年前修建的住房推倒,在原地重新修建一栋更宽敞、更漂亮的房子。

娜戈所在的邦盆村和相邻的老班章村,是有名的普洱古树茶盛产地。这些老茶树属标准的大叶种茶,受特殊地理环境影响,茶叶条索粗韧,芽头肥壮且多绒毛,并有强烈的山野气韵。无论散茶还是茶饼,闻之香味扑鼻,品之回甘悠久绵长,因此,每年产茶季节,慕名而来的全国各路茶商带着厚厚的现金,翻山越岭赶来“抢”茶。

娜家6口人,有20多亩老树茶(树龄30年以上)。今年4月,茶叶价格攀升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点,娜戈家采摘的茶叶一下子卖了20余万元。老人从未见到这么多钱,高兴得眉开眼笑。收茶老板见状,便让她将20多万元茶叶钱抱在了怀里,然后用手机拍下传到了网上。此照一出,引来网友热议。

这全然出乎娜戈和家人所料。谈及这张“晒钱”照片,她们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寨子里的村民们全靠卖茶叶赚钱。”娜戈的儿媳妇娜那告诉澎湃新闻,其实,她家茶树算少的,有些村民家有100多亩老茶树,一年下来,卖茶叶可收入两、三百万元。

被茶叶改变的村庄

邦盆村和老班章村位于勐海县东南部,分属勐海县勐混镇和布朗山乡,两村相邻,距勐海县城约60公里路程。

“两个村子都在大山里,公路没通以前,通往山外的唯一通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邦盆村村民扎歌介绍说,到镇上赶集一次,来回得花两天时间。

近年来,普洱茶大热,这些秘藏深山的茶叶渐为外界所知,村民生活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茶商们络绎不绝,骑摩托,走山路,争先恐后进山收茶。一时间,勐海茶贵,昔日贫困的邦盆村和老班章村,目不暇接地看着茶叶价格一路飙升。

一公斤鲜茶的价格,从最初的两毛钱,到几元钱,十几元钱,二十几元钱,到现在的一百多元钱。扎歌清楚地记得,2007年,村子里的大树茶春茶鲜叶价格竟暴涨到了300元/公斤,就连秋茶鲜叶也可卖到100元/公斤。

如此高昂的茶叶价格让村民们喜出望外,大家纷纷开始种茶。从2007年春天起,抢茶大战场面开始变得尤其激烈。每年从4月初开始,每天前来买茶叶的客商络绎不绝。几百辆车蜂拥而至,除来自广东、北京等地的国内客商外,还不乏外国人。茶商们各显神通,开奔驰,驾宝马,山地车、越野车,齐齐上阵;一位客商为赶时间抢占先机,竟搭乘一辆直升飞机前来,轰隆隆的引擎声把抢茶大战推向了高潮,如此热闹场景,每年会持续一个月左右。

尽管春茶时节早已过去,村民们描述的热闹场景已不复可见,但设置在村子路口的关卡和为方便茶商们娱乐而临时搭建的KTV房,俨然成了采茶季节车水马龙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邦盆村和老班章村的村民们还住茅草屋,往往一家10口人,只能挤在40平方米不到的屋子里。种玉米、栽稻谷是一家人生计的主要来源。由于海拔高,粮食产量小,许多村民饭都吃不饱。加之离村镇很远,少有蔬菜和肉类,很多时候,村民们全靠盐巴拌辣椒下饭。

而今,这一切都成了历史。村子里每家每户都买了车,擅长跑山路的“猎豹”或“长城”牌越野最为常见,还有些村民拥有价值40万元左右一辆的“丰田”普拉多,唯有村民车里常年备着的供下雨天砍断拦在路上树枝的傣刀, 还能令人想起以往步行时的披荆斩棘。

“茶叶改变了我们村庄。”邦盆村村长扎努称。2013年,村里按人头将茶山承包到了每户村民。目前,全村有茶树三千余亩,年产茶叶50吨左右,按每公斤两千元计算,全村茶叶收入一亿元。该村有村民138户,每年卖茶叶少的有三四十万元,多的上百万元。

相邻的布朗山乡老班章村,由于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茶叶价格比邦盆村还高,每公斤达到了4500元,高的更是上万元。老班章村有162户人家,村民们估算,整个老班章茶叶年产量60吨左右,产值近两亿元。

保卫茶叶

当年种下这些老茶树的先人们做梦也没想到,那些无人问津的茶树,会如此深刻地改变后人的命运。在邦盆村和老班章村里,随处可见树龄在30年以上的老茶树,其中,在老班章村,有两棵老茶树,树龄在800年以上,村民称它们“树王”,在其四周围上了栅栏加以保护。

“老班章的茶喝起来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村民吐二称,虽然两村相距不过2公里左右,但茶的味道也有差别,当然价格也不一样。这一说法,得到了邦盆村村民的认同。究其原因,村民们觉得,应是当地环境有关,由于两村海拔有100米左右的差距,故而气候、土壤、生态环境或许略有不同。

随着茶叶价格的一路攀升,村民们开始享受这从天而降的巨大财富。也是从这时候起,尝到甜头的村民们开始自发组织保护那些“摇钱树”。

村民吐二介绍,为保证茶叶品质,全村所有的茶树被要求不准施肥、打药,如果发现谁家违规,将会被处以重罚。

为了防止种茶过度扩张,村里按人头将茶山承包给了每户村民。吐二家有6口人,按村里每人11亩的标准,他家分到了66亩茶叶地,他也建有作坊初制原料茶。好的茶叶卖给茶商,稍次一点的,拿来做成茶饼,印上“老班章”和“吐二”字样。这样的茶饼,一个可以卖到800元。

由于老班章茶名声在外,曾经有人把邻近村子的茶叶偷运到这里,冒充老班章茶出售。为了防止假冒茶品败坏真品的名声,2006年春茶上市时,村里专门拟定了村规民约,每天每家在通往村里的路口轮番值勤。村民们在进村的多条路上,设置关卡,昼夜安排年轻人严查过往车辆。特别是春茶交易期间,每辆进村的车都会被严格搜查,以防外面的茶叶进村。如果有村民带来在外面加工好的茶叶或茶饼进村,一经发现,缴获的外来茶叶会被当众销毁。

财富中的迷茫

依靠茶树,村民们每年都有不菲的收入,但村民们嫌钱存银行麻烦,干脆将卖茶叶的钱用竹筒装起来保存,或者将钱用家里的破布或烂衣服包裹,放在家里不显眼位置,以掩人耳目。

很快,这些富足的偏远村落吸引了敏锐的银行。去年11月,“勐海县农村信用联社老班章分社”进驻,成为全国首家落户偏远村民小组的储蓄所。可是,仍有村民宁愿将钱放入家里的保险柜,也不愿存入银行。工作人员上门推销POS机,至今只有几户人家相信。

财富逐渐饱足,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些村民渐渐将茶叶地租给别人,外出务工的村民早已回乡,守着茶山宝藏,没人愿意干活,手里有了钱,即使修房这种事,也是花钱请外地人。

邦盆村和老班章村,村民家里的大板桌上都准备了一套茶具,春茶忙碌时节,用来迎接南来北往的客商们品饮。村民吐二家每年四五月份,一天接待五六十人。但春天的繁忙与热闹总是短暂的,在剩下来的漫长时间里,村庄开始寂寞。

闲极无聊,村民就聚在一块喝酒、赌博,还有村民染上了毒品。对于村民们赌博和吸毒一事,邦盆村村长扎努称,村里有规定,不许赌博和吸毒,一旦发现立即报告派出所。

但事实上,10月18日,澎湃新闻在邦盆村一栋居民房里,发现聚集了数十人赌博。男女老少齐齐参与,旁若无人地大声吆喝。

守着财富的村民们仿佛已经不再那么渴望孩子跳出“农门”。曾有政府工作人员上门动员家长送孩子到学校念书,有村民回应:培养个孩子上学要花多少时间和钱?而我几亩茶叶地就可挣很多钱了,读书有啥用?

“村民们富起来了,的确可喜可庆。但有些令人担忧的是,如此巨大的财富,不是靠村民们的勤劳、能力或者智慧,而主要是依靠轰轰烈烈的普洱茶热以及得天独厚的茶叶资源。从某种角度来看,面对从天而降的财富,村民们有些无所适从。”10月21日,老班章村所在的勐海县布朗山乡乡长赛勐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如是说。

在邦盆村,已经有不少外地人前来承包荒山种茶。如景洪市晨晓商贸公司,就在该村租地5000亩,其中2000亩用来种茶。这些茶树三年左右即可开摘,一旦形成规模生产,对当地的茶叶行情或将形成一定的影响。赛勐认为,穷则思变,富亦要思变,否则财富难以获得可持续性持久发展。

赛勐表示,政府已着手将进入村子的土公路硬化,预计该工程2015年完成。政府要求村民加强对茶树的保护,在提高茶叶质量的同时,还将进行旅游开发,形成立体的发展态势。村民们认为靠茶叶挣来的钱很容易,部分村民没有理财规划。

10月的邦盆村和老班章村,已很少见到外人。村子里像个大工地,到处是正在修建的房屋。没有了熙来攘往的人潮和车流,这两个小山村暂时恢复了平静。几只小狗温顺地躺在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偶尔还可看见一群小猪,憨态可掬地穿过公路。一棵棵古老的茶树在深秋的雾霭中默然伫立,仿佛在为来年春天的舒枝展叶积聚力量,在思考它们所护佑的村落的未来。

京民执罚〔2019〕16号
序号 处罚决定书文号 被处罚人名称(姓民政局
2019年2月城乡低保和城乡特困人员救助情况
    截止2019年2月28日,我市城乡低保人员6.民政局
《北京市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实施办法(试行)》政策解读
根据市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政策体系的完善需要,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