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毕至曜暖冬 乡村振兴正当时——第二届乡村振兴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18.12.2018  14:01

  本网讯 12月15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人文与发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二届乡村振兴学术论坛在人发学院成功举办。300余名聚焦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同为乡村问题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展开深入学术讨论。

  为进一步推进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讨论,以学术研究成果推进战略规划、政策制定与实施行动,我校组织了第二届乡村振兴学术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厦门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多所高校与中国农科院等研究机构人员142篇投稿。经过认真评审,论坛组织专家精心选出45篇论文,组成4个分论坛,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15日上午,人文与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景发主持论坛开幕式。

  我校党委副书记宁秋娅在论坛开幕式致辞。她代表学校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指出我校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始终坚持知行合一,主动担当起乡村振兴领军队伍和智库建设的历史重任。她回顾了学校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人文与发展学院在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上所取得的成绩,不论是乡村振兴“四个系列”行动,还是组织“中俄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乡村振兴与妇女发展”等系列研讨会,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宁秋娅期望大家在此次论坛中作出精彩的分享与交流,能够以研究者的敏锐观察与思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和智慧的结晶,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重要贡献。

  景发代表学院欢迎大家的到来,并介绍了学院教学、学术与研究情况。他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将长时段横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影响乡村发展走向、重塑中国社会结构。期冀大家不仅能在学院享受到学术交流的愉悦,也可以尽情体验学院的人文情怀。

  随后,围绕产业兴旺、精准扶贫、村庄治理、文化与环境等主题的4个分论坛展开探讨,共话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来自经济学、社会学、公关管理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等不同学科、不同高校和职业的44位研究者分别进行主题发言。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冯开文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晖教授、人文与发展学院齐顾波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姚兆余教授分别担任4个分论坛的主持人;我校经济管理学院赵启然教授和郑志浩教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明教授和西南政法大学罗兴佐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鲁可荣教授和南京大学张玉林教授、我校人文与发展学院潘璐副教授和华东理工大学熊万胜教授分别为4个分论坛作专家评议。

  15日下午,17位著名学者作为特邀嘉宾作主题发言。源自对“三农”问题的关切和对学术的热爱,300余名参会者慕名而来,CIAD报告厅再一次见证了座无虚席的盛大学术盛宴。17位著名学者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城乡关系、集体经济、人口流动、乡村治理和国际参照等主题展开发言,并与参会人员进行研讨。主题发言共分为六个阶段,由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教授主持。

  华东理工大学熊万胜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李远行教授分别对“城乡中国”和“乡土中国”进行阐释。熊万胜教授认为中国是一个“城乡社会”体系,具有一定的粘连性和区域差异。李远行教授认为在商品经济背景下,社区重建需要关注城市性和乡土性互融共生。

  浙江师范大学鲁可荣教授和武汉大学贺雪峰教授认为当下的精准扶贫战略实施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贺雪峰教授认为政府应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的设施和服务。鲁可荣教授认为要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提升农民的幸福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董磊明教授、南京大学张玉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仝志辉教授、中山大学吴重庆教授分别就“乡村振兴的村庄类型”和“集体经济”进行发言。董磊明教授认为半工业化乡村对于劳动力的“碎片整理”具有重要价值。张玉林教授认为集聚提升类的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仝志辉教授和吴重庆教授肯定了集体经济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作用。

  浙江大学毛丹教授、北京大学卢临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晓毅研究员对“乡村生活”这一主题展开对话。毛丹教授以浙江乡村为例,认为发达地区的逆城市化趋势和后生产型田园社区正在出现,乡村振兴需要做好“五个方面、十件事”。卢临辉教授认为村庄仍然是村民的社会交往空间,但要想维持现状会涉及到制度性挑战。王晓毅研究员强调我们需要重建乡村生活,而不是“农业车间”。

  中国人民大学刘金龙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姚兆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陆益龙教授、西南政法大学罗兴佐教授对“乡村治理和服务”展开讨论。刘金龙教授以京郊乡村治理体系为例认为要做到“一驱四轮”的治理体系。姚兆余教授强调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性。陆益龙教授认为乡村振兴有多种可能,要在产业融合中寻求乡村振兴的机会。罗兴佐教授认为乡村振兴要谨防“运动式”治理。

  吉林大学田毅鹏教授和山东大学张士闪教授分别以东亚和北非的“乡村振兴”为参照,提出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借鉴和启发。

  叶敬忠教授对本次学术论坛进行总结。他借用教授们对此次论坛幽默的评价——“一网打尽”的“最野蛮”学术会议、神圣不回头的“中农模式”,强调了学院的目标定位,并指出了这场持续6个小时、中场只休息20分钟的学术论坛的意义所在。希望学术论坛为乡村建设提供更高端、更前沿的智力支持,进一步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推进相关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平台建设。(人发学院 供图)

   背景材料:

  2017年12月10日,在教育部社科司指导下,我校成功举办首届“乡村振兴学术论坛”,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的百余名研究人员参加了论坛,围绕乡村振兴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论坛有效地促进了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在乡村振兴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智识发展和行动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