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农学院“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专项研究生驻山西灵丘工作纪实
本网讯 2019年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新年贺词时强调:“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暑期来临之前,农学院“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专项研究生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来到位于山西灵丘的项目地,继续“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
2017年,农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创新办学机制,与中国扶贫基金会、黑土麦田公益以及地方政府等开展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机制和模式探索,设立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研究生专项,山西省灵丘县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点。
灵丘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和太行山西麓,境内多山,素来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称,曾经是国家扶贫工作开发重点县。经过多年的努力,2019年4月,灵丘县退出了贫困县序列。成功脱贫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在此之后,农学院与灵丘县继续加强合作,助力灵丘县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效。
对于9名来自全国各地的2019级“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专项研究生来说,虽然只在灵丘县生活了两个多月,但他们的足迹却已经覆盖了全县三分之二的乡镇,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和服务工作。2020年6月,专项班组建实践团队,申请了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促进计划(“知行计划”)的核心项目,来到灵丘县下关乡的岸底村和上关村进行实践。
深入基层,真诚相处——融入乡村生活
在岸底村,专项班同学分别住在不同的农户家中,每天睡土炕,吃农家饭,使用旱厕、停水和网络不畅等生活上的困难非但没有影响到团队如期开展工作,还给大伙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朱淑称和周景雪是班级中两位来自南方的女生,大家原本担心从来没有在北方农村生活过的她们会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但是从第一天开始,她们便很快融入了这里,与周围的村民打成一片。“我们住的那家阿姨人特别好,给我们各种照顾,感觉就像回到家里一样。”朱淑称发出由衷的感概。
与专项班同行的还有一位之前调研时认识的灵丘本地大学生牛思超,在他的帮助下,团队成员都提前熟悉了灵丘方言的发音规律,与村民的沟通更加迅捷有效。大家也逐渐结识了村子里的其他同龄人,一起去爬山、调研,在他们的带领下,专项班同学走遍了村子里的每个角落。村子里很少有外人,每次专项班同学出现在街头巷尾都会引起围观,而好奇心旺盛的孩子们则毫不认生地拉着这些素不相识的哥哥姐姐们一起做游戏。相处了一个下午,一个8岁的小朋友就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送给专项班同学作为礼物。
负责策划和对接本次实践活动的类洪瑞就住在村支部,他和村干部们深入接触,帮助整理扶贫材料、解决网络会议软件故障、打扫卫生、调试活动室设备。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他收获了独特的感悟,“村干部很忙,做的都是最贴近村民需求的事情,这就是基层组织的风貌。”
班长郝帅丞在行程中担任摄影师,他发现有很多孩子对他脖子上挂着的单反相机特别感兴趣,于是他来到村子里的公共活动场所,给孩子们讲解相机拍照的原理和技巧,手把手地教他们取景、构图、对焦、按下快门,直到每一个孩子都用相机拍出了满意的照片。他觉得儿童是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与孩子们的接触启发他进一步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记录美好的瞬间。
通过与村民、村干部、孩子们和同龄人的相处,专项班的同学们体验了丰富的农家日常活动,全面融入了当地的乡村生活。
特色课程,放飞梦想——打造梦想教室
支教是本次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上关村的银苑小学设有幼儿园和一到六年级,共有教职工8人和学生60人,是本村及邻近村唯一一所小学。受条件限制,上关小学一直存在课程设置较少、教学资源紧张、教师授课压力大等问题。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专项班为上关小学申请到“知行计划”合作伙伴索尼公司提供的音响、投影仪、幕布等电子教学设备,免费捐赠给学校。
此外,在抵达上关村之前,专项班的队员们便已通过线上募捐的方式,联合专项党团支部其他成员和地方爱心企业---灵丘春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上关小学幼儿园以及一到五年级的39位孩子捐赠了校服。孩子们穿着新校服,脸上洋溢出开心的笑容。
专项班同学们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上关小学教学实际,结合现有教学资料和教具,设计了一套全面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特色课程,内容包括英语口语、博物探索、科学讲堂、美丽中国、航模制作、音乐、美术、乒乓球、八段锦等。
专项班的到来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大家都备受鼓舞,每堂课都上得有声有色。从小学习各种乐器和舞蹈的杨雨欣化身音乐老师,带着孩子们学唱网络上最火的童歌《听我说谢谢你》,并练习丰富的手势舞。孩子们学会后,即将毕业的六年级的同学们自发地找到教了他们多年的老师,以这首歌曲表达感恩之情,“我要谢谢你,因为有你,爱常在心底......”孩子们童稚纯真的歌声回荡在校园里,老师们充满希冀和不舍的毕业赠言不仅让孩子们哭红了双眼,也让每个实践队员深受感动。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主干力量,他们每一天的坚守和付出都值得我们最高的敬意。
大家把上课使用的课件和资料都留给了小学的老师们,希望可以帮助他们在日后开展更多类似的课程。
光影流转,巧夺天工——发现原生态文化
石头是古代制作劳动工具和建设房屋最常使用的原料,在民间有正月初十是“石头神”生日的说法。在下关乡的岸底村一带,流传着正月初十进行“十支耍灯”的习俗,据传就是为了庆祝石头的生日。每逢新春佳节,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参与制作舞龙、舞狮等道具,以游街的形式表演节目,热闹非凡。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子里的石墙、石磨、石碾、石臼等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种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民间文艺活动却保留了下来,连同制作四角宫灯和跑马灯的传统,成为岸底村远近闻名的名片。
为了充分发掘原生态文化的魅力,扩大“十支耍灯”等民间非遗的知名度,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专项班在岸底村开展了调研和记录片拍摄工作。专项班同学分别走访了村里的非遗传承人,详细了解舞狮、跑马灯等的制作过程,整理了众多老艺人的口述资料,拍摄了大量照片和视频,并亲身体验了宫灯的制作,感受到醇厚的文化韵味。
如今不论是上关村还是岸底村,都已经实现全面脱贫,而实现乡村振兴将是这里的村民们新的奋斗目标。专项班的成员们在此开展了丰富的实践内容,调研有机水稻产业、走进学校培育英才、发掘民间传统文化、调查村庄周边动植物、了解村支部组织建设等,全面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得到了宝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
“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专项班同学是无数农大学子的代表,拥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农大学子,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助力乡村振兴,扎根土地,心系乡村,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