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花草全面“铺”进林地公园
本市新一轮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已经陆续开工,记者昨天从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今后造林不仅要大面积播绿种树,也要在林下覆盖生命力极强的乡土植被。将来,市民徜徉森林中,脚下也是绿毯如织、鲜花漫地,林上林下构成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
林下不见裸露黄土
昨天,记者来到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绿树成荫,树下,数十种野草正长得旺盛。胖嘟嘟的蒲公英在微风中摇头晃脑,开着小白花的荠菜伸长了脖子,最漂亮的要数淡紫色的二月兰,爬满了整个山坡。
“这些都是乡土地被植物。”大运河森林公园管理处副主任李金岳介绍说,种植乡土地被植物,一个原因就是特别实惠,这些野草节水、耐旱、好管理,特别皮实,靠天吃饭也能长得很好,而且各个品种的野花可以从春天开到秋天,景观效果与普通的绿化植物比起来,更胜一筹。
“公园里已经种上了委陵菜、附地菜、夏至草、荠菜,马蔺花、麦冬、萱草、千屈菜等30多种乡土植物。”李金岳说,乡土植物生命力极其顽强,由其形成的绿色地毯可以经受住踩踏,可以让市民走进绿地,置身其中享受绿色空间。
不仅如此,除了强大的防风固沙能力外,密实的绿毯还能特别有效地解决杨柳飞絮的大难题。目前已经进入杨柳絮飘飞的时段,但在大运河森林公园内却极少见到飘飞的白絮,低头仔细观察,会发现蒲公英、附地菜等植物的茎叶上裹着一层“棉花”。
百种花草脱颖而出
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平原地区造林117万亩,城市绿地达到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已达43%。大面积的绿化对改善环境,提升空气质量,治理扬尘污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过,有不少地方的林荫下方仍是黄土地,北京多风,容易产生扬尘。
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问题,大面积种植地被植物就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介绍说,地被通常是指株丛密集、低矮,适应性强,能以茎叶覆盖地表且可成片种植的植物,市民身边常见的野花和野草,如野菊花、二月兰、沙地柏等,大部分都属于地被植物。它们能用叶子在土地上覆盖一层“绿膜”,对防止水土流失,吸附尘土、滞纳杨柳絮、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污染有非常好的效果。
目前,新一轮百万亩平原造林已经启动,各区已于近日陆续开工。除了继续植树造林,林下空间的改造也成为一大重点,造价低廉、容易繁殖、易于管护的乡土地被植物,将在这一过程中大规模推广。
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筛选出崂峪苔草、委陵菜、地榆等百余种优秀地被花草,多次试种证明,它们的绿期可达11个月以上。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副处长杜建军说,未来本市的林下空间将全部披绿。
松鼠刺猬重回林间
上世纪90年代起,北京大量推广从国外引进的冷季型草坪,它们绿期长、颜色翠,但这种草坪不耐旱,要想养得好,一年至少得浇20次水,而且还需要勤修剪,费时费力。动物们也不喜欢这个“外来户”,不爱来这里栖身。
乡土地被植物则不同,它们土生土长,最适合北京的天气,又最受动物们喜爱。“林荫覆盖后,林下生态系统逐渐趋于稳定,不少昆虫躲在草里安了家,紧接着松鼠、刺猬等小型哺乳动物也开始时常出现。”李金岳说,在大运河森林公园里,能见到不少小时候常见的动物。
“推广种植绿地林地的地被植物,不仅仅是简单的‘黄土不露天’工程,而是建设城市园林绿化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大伟说,大部分市民对林地绿地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看,大家更希望能走入自然,享受自然。据介绍,未来在推广种植的过程中,对乡土地被植物也要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分区分类建植和差异化管理,更好的发挥地被植物的景观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王可心)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