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克难关 勇于开拓谱华章

22.09.2016  19:05

                                                      首都气象大科技研发格局推进现代化建设走笔

 

在刚刚揭晓的2016年度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和第五届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中,由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以下简称城市所)牵头的“超大城市群复杂下垫面边界层过程及精细气象预报关键技术研究”获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二等奖,该所副所长陈敏获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

在荣誉的背后,体现了北京市气象局科研、业务、人才的统筹发展,反映了首都气象科技创新从聚集到聚合再到聚变的探索之路,更折射出首都气象大科技研发格局之于气象现代化的深远意义。

大胆探索 构建首都气象大科技研发格局

气象现代化需要以科技为强有力的支持。在推进北京气象现代化进程中,利用首都地域资源优势,构建气象大科技研发格局,是北京市气象局党组的统一共识和理念。

在此过程中,北京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学祥亲临一线,多次听取气象大科技格局构建工作汇报,要求科研工作要紧密结合业务,助推气象现代化成果转化应用;分管科技的副局长王迎春深入调查研究,指导气象科研工作,以核心业务发展、人才培养为目的,扎实推进首都气象大科技工作。

尤其是2012年北京市气象局大刀阔斧推进首都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气象科技改革以来,大科技研发格局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北京市气象局大胆探索,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协同管理、多元主体协同创新、集约配置创新要素、链条式研发等机制,吸引部门内外、国内外专家长期深入研究解决预报难题,加强科研与业务融合发展,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首都气象大科技研发格局。

如今,北京市气象局已逐渐形成了一个工程、两个平台、三个目标、四个内涵、五方合作、六个团队的科技创新格局。

首都科技资源已从原先简单的要素“聚集”向丰富科技内涵形成合力的“聚合”方式转变,并向释放科技创新活力的“聚变”过程发展。

聚焦重点 数值预报技术从点到面形成体系

2016年7月31日,北京冬奥组委在八达岭长城举办申冬奥成功一周年纪念活动。活动前3个小时,当延庆市气象局保障人员伍永学等人来到八达岭长城时,发现此处能见度不足1公里,湿度大。活动指挥部各级领导都十分担心会突然下雨,影响纪念活动。

利用北京市气象局研发的快速更新多尺度分析和预报系统之集成子系统(RMAPS-IN)——北京构建气象大科技研发格局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并结合实况,伍永学提出“能见度将逐渐好转,活动结束前不会出现降雨”的预报结论。

18时55分,活动开始,能见度升至1公里;19时30分,能见度进一步升至2公里,其间未出现降雨,与预期一致。

RMAPS-IN系统的特色是可提供京津冀地区1公里空间分辨率、10分钟快速更新循环的0-12小时的网格化分析和预报产品。作为北京今年汛期业务预报的“利器”,该系统在“7·20”特大暴雨等重要天气过程预报中发挥了作用。

近年来,北京市气象局始终聚焦“首都气象12小时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准确率提升”核心工程,从最初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本地化应用,到完全自主研发,不断积累多个技术攻关成果,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快速更新多尺度分析和预报系统(RMAPS)体系包含多个模式预报子系统,分别为短时数值预报子系统(RMAPS-ST)、临近数值预报子系统(RMAPS-NOW)、城市数值预报子系统(RMAPS-Urban)、客观预报集成子系 统(RMAPS-IN)和 空 气 质 量 数 值 预 报 子 系 统(RMAPS-AQ)等5大模块。

随着数值模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效益发挥,全市暴雨、雷电等短时强对流天气预警平均提前量超过30分钟。如今,北京地区24小时降雨预报准确率达90.9%。重大天气过程预报时效延长至30天。

协同创新 完善机制促科研成果转化

不论任何行业,将科研成果业务化,并非易事。

在构建首都气象大科技研发格局中,北京市气象局坚持科研业务紧密结合,以城市所为研发中试基地,搭建科研、业务人员的交流平台。

中试基地的建立,可使(首席)预报员到城市所定期交流轮岗,进一步围绕京津冀天气预报和环境气象预报及服务核心问题,与科研人员共同开展应用开发和业务试用,实现科研与业务的有效互动。”姚学祥介绍。

除此之外,北京市气象局还制定了《科技成果业务化准入实施办法(试行)》和《科学技术成果认定办法》等。科技成果的业务化管理、流程及其后效评估等流程有了统一“标尺”,在科技成果转化、业务成果应用、决策评估报告等的奖励政策下,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有力调动。

在北京,因为与中国气象局的“同城优势”,北京市气象局与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气象探测中心、气科院等单位开展了深入合作;与中科院大气所在铁塔数据资源共享、极端天气机理研究等方面进行联合攻关;同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所高校开展合作,让北京气象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作为华北区域气象中心,北京市气象局还与华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协同作战。

放眼国际,北京市气象局采取了国际气象科学家“引进来”战略,并积极选派单位优秀科研人才“走出去”。近年来,市气象局共有15人次到国外开展中长期合作研究。

只有开放合作,统筹兼顾科研、业务、人才全面发展,才能保证北京气象现代化踏石留印、落地生根。敢探未发明之新理,敢入未开化之疆域。首都气象大科技格局的构建,让北京气象现代化更具魅力,更具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