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晚年 先得解决五个难

15.06.2015  20:15

楼门口没有坡道,93岁的宋治年每次生病出门成了大难题。

  本期策划 许前程

  78岁的傅凤兰老人一个人住4楼,腿一犯病,她就下不去楼,因为老楼没有电梯;

  93岁的宋治年老人重214斤,行走不便。由于他住的老楼门前没有坡道,他一生病,全家人就急坏了,因为实在抬不动他;

  张先生住在朝阳康家园小区,他一上班,就担心84岁的老父亲在家没饭吃,他期盼这个老社区早日能有“托老所”……

  北京化工大学康越副教授最近写了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北京市有66.24%的老年人住在城六区,很大一部分住在老旧社区中,其中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尤为集中。康越随机走访了200多位生活在老旧社区中的老人,分析了老旧社区养老存在的一些问题。

  根据康教授的调研报告,本报记者兵分多路,实地走访了多个老旧社区,发现老人在老旧社区中养老会遭遇不少麻烦,其中有五个问题最为突出。

  难题 1

  老楼里没有电梯

  下楼不便 独居老人很寂寞

  一转眼,曾经手脚麻利的傅凤兰成了78岁的老人。她是北京市日用搪瓷厂的一名退休工人,如今住在朝阳安慧里小区一栋已建成二十多年的六层楼里,楼内没有电梯。

  2008年时,老伴生急病走了,傅凤兰很长时间不适应,想说说话都找不到人。看电视、看报纸、听收音机,翻来覆去地干这几件事,傅凤兰不少时候感到很烦,她想从4楼下去透透气,可偏偏腿又不成。“最近这几年,腿关节老是肿痛,下楼走不多远就歇一下。”一遇到阴天,腿疼得难受,傅凤兰干脆不下楼。

  在4楼家中,傅凤兰把各处收拾得特别利落。下不去楼,她经常躺着,却又睡不着,总爱胡思乱想,想老伴,想已经去世的老朋友,还想很多不开心的事。她说实在没想到,现在连下楼买菜这样的小事,都会变成自己的烦恼。

  她向记者回忆起最美好的时光是2003年非典时,所有人都只能在社区活动。“那时候我腿好,有没有电梯无所谓。我常下楼和聊得来的老姐们一起打羽毛球,锻炼身体,特热闹。”现在傅凤兰的愿望很简单:“我们这老楼,要是也能有电梯,那就太好了。

  难题 2

  缺乏无障碍设施

  214斤老人 家人实在抬不动

  93岁的宋治年老爷子和傅凤兰住在同一栋楼。宋治年住一层,不用担心电梯的事,可他也下不了楼,因为楼门口有10级高的台阶。

  走进宋治年的卧室,214斤的老人坐在床上,床边放着夜壶。一旁的儿子戴着眼镜、干巴瘦,他说父亲最近两年腿不行了,出门都得靠轮椅,可偏偏自家楼门口没有供轮椅进出的坡道。“每次我爸爸生病,我就得到处喊人,好几个人一起才能把我爸抬下台阶,光靠我自己肯定不成。

  同样被坡道问题困扰的还有住在东城区和平里六区20号楼的于大妈。昨天傍晚,于大妈刚出楼门,就有老姐们问她:“你家老头最近好吧?”于大妈的老伴董大爷今年83岁了,突发脑梗后坐上了轮椅。于大妈摇了摇头说:“还是老样子,他想下楼透个气,可也下不来呀!

  于大妈是空巢老人,子女都离得挺远。由于楼门口有9级台阶,没有修坡道,每次她下来都得紧抓栏杆,一步一步地往下挪。“我们这个院有4栋楼,就我们楼没有无障碍坡道,楼里200来户,像我这样七八十岁的老人可多了!”于大妈说,由于没有坡道,老伴已经整整14年都没有下楼了,每次自己下楼,老伴都眼巴巴地看着她,让她觉得心酸。

  难题3

  老小区设计落后

  小门太窄 老人轮椅难通过

  于大妈正说着,另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也艰难地从这栋楼里走了出来。她姓谢,今年84岁,她老伴90岁高龄了,一直坐轮椅。谢老太说,为了让老伴下楼晒太阳,儿子花钱请了保姆,可是保姆也有点搬不动老伴,不爱干这活儿,为此家里已经换了好几个保姆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和平里六区20号楼只开了一个小门,从电梯到门的通道很窄,最窄的地方轮椅想通过非常费劲。谢大妈说,每次保姆推着老伴坐电梯下楼,一出电梯,就得把轮椅折叠起来,把老人搀出门,否则根本过不去。这就是这栋建于1990年的老楼当初设计不人性化的地方。“25年前那会儿,我们谁也没注意这些,因为谁都不用轮椅。

  此外谢大妈还说,她家经常打电话叫救护车,可由于老小区内道路太窄,救护车根本开不到楼前,很多时候急救人员都跟着着急。

  难题4

  没有活动场所

  下楼活动 还得自带小马扎

  看到记者站着和大家聊天,于大妈和谢大妈过意不去,她们带着记者沿着停满旧自行车的人行道,来到了楼前仅剩的一块巴掌大的活动场所。这里窄得只容一字排开放下三四张小马扎,这些头发花白的老人们每天傍晚就在这里纳凉。

  记者看到,在和平里六区20号楼正前方的自行车棚里,破旧自行车堆成了山,楼前本不宽敞的人行道上也挤满了自行车,人行道下方的马路上更是停满了机动车。偌大的小区,没有一处室内活动场所,雾霾天老人们也只能在室外活动,空地的面积还很小。

  老人们下楼聊天纳凉,都得自带马扎。要想遛遛弯,那就不得不和机动车混行在一起,这对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自然是很危险。

  难题5

  没有托老所

  儿女上班 担心老人没饭吃

  家住朝阳区康家园小区3号楼的张先生说,他家所在的小区有近20栋老式六层板楼,同样也存在没有电梯等难题。但他现在来不及关心这些,他最担心的是84岁的父亲的吃饭问题。

  张先生的父亲行动不便且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日常离不开家人照顾。以前,张先生单位在慈云寺附近,每天中午他可回家给老人做饭。今年年初单位改址通州,张先生只能头一天备好老人次日午餐。但最近两天,张先生发愁隔夜的青菜会变质,老人吃了会拉肚子。

  因难以承受聘请保姆的高额支出,父亲白天“空巢”在家时,张先生总要打两三个慰问电话。“他接电话了,我才放心。因为天气热,老人很容易发病。”张先生称,院里曾有空巢老人在睡午觉时突然就离开人世。“如果我父亲在家晕倒,那我估计下班回家时才会知道。”想到这些,张先生特别担心。

  张先生听说西城区月坛街道等地设立了托老所,可日间料理老人生活,晚上等子女下班后再把老人领走。“如果我们这老小区也能有这种服务,我一定让父亲去。”张先生说,康家园小区里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很多,对托老所有很大需求。

  记者查阅今年刚通过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中就包括“利用社区托老所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但在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少老旧社区根本没有托老所,很多人还是刚刚听说这个概念。

  王琼 张骁 许前程

  文并摄J010 J243 J198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