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乌托邦与科幻文学研究”国际会议在京召开

06.12.2016  16:40
  为纪念托马斯•莫尔的名著《乌托邦》出版五百周年,12月3日—4日,“乌托邦与科幻文学研究”国际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合主办,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协办,来自中、美、日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今年,世界多地都举办了纪念《乌托邦》出版五百周年的学术活动,探讨这一人类思想史的经典之作对于今日世界的意义和启迪。作为同类活动中的最后一场,北师大举办的这场国际会议筹备已久且规格颇高。美国科幻雨果奖星云奖获得者《火星三部曲》的作者金•斯坦利•罗宾逊、《科幻研究》(Science Fiction Studies)前副主编Veronica Hollinger女士等海外嘉宾,以及戴锦华、孟庆枢、王建元、王逢振、舒伟等该领域的国内学者齐聚一堂,更有大量青年学者甚至学生到场发言。
  
  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教授指出,乌托邦的概念虽然来源于西方,但在东方政治哲学和文学艺术中不乏殊途同归的思想;而科幻小说更是大多数创新型国家都非常重视的一种文学形式。此次会议还会涉及“在中国思考未来”这样的主题,这无疑是区别于其他纪念《乌托邦》500周年会议的独特之处。

  学术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主任姚建彬教授认为,乌托邦是内在于人的生存结构中的追求理想、完满、自由境界的精神冲动。从价值层面来看,乌托邦精神的内涵,主要就在于它是对人的存在的研究与揭示,是指引人类自我提升的航标。乌托邦精神把人从一己的狭小空间引导出来,为他追寻乃至把捉自己的无限性、丰富性、完美性提供了可能。就此而言,乌托邦精神对于人之为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生产价值。对于当下而言,呵护乃至召唤乌托邦精神,其实是保护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力,使我们免于沦陷在物质主义、感官主义的泥坑之中。

  大会嘉宾金•斯坦利•罗宾逊在《乌托邦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有500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1600年,柏拉图的《理想国》有2400年,而法国肖维岩洞里的动物乌托邦壁画已有32000年之久。一直以来,乌托邦愿景与我们同在,并将与我们共存亡。”他的报告从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角度定位乌托邦,高屋建瓴地指出,无论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这种文学形式正跟现实高度重合,人类必须有所作为。

  戴锦华教授的《科•幻的魔方》则结合科幻电影和小说,从思想史角度走向乌托邦和科幻文学的理论纵深。在戴锦华看来,中国以巨大的人口基数为基本参数,对任何场域的介入,都必然将起快速放大并改变。中国必须是未来的,才能拥有未来,间或创造未来。

  在两天的会议中,与会学者会分别围绕“思想史视野中的《乌托邦》”、“乌托邦与批判理论”、“城市与空间”、“历史中的中国文本”、“文字与视觉”、“文类脉络与进路”、“战争的遗产与想象”、“全球乌托邦探索”、“中国文本中的历史”、“在中国思考未来”等十个子议题,展开热烈交流和讨论。

  承办此次会议的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创意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吴岩教授指出,近五年来,中国科幻文学呈现出繁荣的态势,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从个体创作到集群创作、从小说到全产业、从国内走向国际、从自发创作到政府支持。与此同时,想象未来的小说正在走出文学的疆界,进入对未来发展的影响阶段。九月在中国科幻大会成功发布的《2016中国科幻创意创新方向报告》和刚刚出版的《中国科幻研究》丛刊,就是在这个领域的一些尝试。我们希望这次会议的召开也将给国家的科技和文化创新发展带去积极影响。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