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文艺轻骑兵 历久又弥新
1957年6月,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草原上,至今已走过60年发展历程。由创建初期一驾马车上十几个人的文艺轻骑队,发展到今天的75支队伍3000多名队员。60年来,他们累计行程130余万公里,为农牧民和各族群众演出36万余场次,观众总数达2.6亿人次,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进入新时代的乌兰牧骑,既面临着新挑战,也迎来了新机遇。在广播、电视、手机、网络十分普及的今天,一些人提出,乌兰牧骑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访了内蒙古各地多支乌兰牧骑。
群众喜欢我们,我们离不开群众
12月的呼伦贝尔已经白雪皑皑,当陈巴尔虎旗乌兰牧骑来到巴彦哈达嘎查演出时,近60名牧民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演出结束后,18名队员被牧民们团团围住。牧民阿荣高娃老人拉着队员说:“你们以后一定要常来演出,我可盼着你们呐!”
由于地处农业地区,观众多为能够熟练使用汉语的各族农村群众,喀喇沁旗乌兰牧骑的演出形成了与其他地区迥然不同的表演风格,节目从牧区的民族歌舞为主转变为以话剧、小戏、小品、快板等汉语语言类节目为主。他们编排的话剧《好人就在身边》,主人公原型就是当地黑山沟村的党支部书记。在黑山沟村演出时,村里的群众把舞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都想看看自己身边的人在舞台上是什么样。“这种真正反映我们老百姓自己生活的表演,让人越看越喜欢,真的希望他们能够常来。”村民李发说道。
从过去的信息闭塞到今天的传播手段极大丰富,无论是农村牧区、企业学校,还是机关单位、军营警营,乌兰牧骑的演出始终深受群众喜爱。“有一次在敬老院演出,一位老人刚看到我们的舞台车,就立刻跑去占座位,生怕误了演出。”通辽市奈曼旗乌兰牧骑队长徐桂萍笑着说,“有时我们下乡演出,农牧民早早就在村口迎接。说明他们是需要艺术、需要乌兰牧骑的。”
乌兰牧骑从坐着牛马车甚至徒步下乡、只要有一名观众也要演出的时代走来,时光虽然远去,但乌兰牧骑贴近生活的红色基因仍被代代相传。“任何媒介形式都无法代替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农牧民喜欢我们的表演,我们的演员也离不开基层群众。”陈巴尔虎旗乌兰牧骑队长张伟说。
发展遇瓶颈,改革出新路
受经费、编制、人才培养与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乌兰牧骑也不得不经历变革的阵痛。让鄂温克族自治旗乌兰牧骑舞蹈队队长吴志刚最犯愁的是舞蹈队演员年龄结构偏大。“我们有近50岁的舞蹈演员还在台上表演,女演员不少处于生育年龄,有时甚至难以支撑一场完整的演出。”
“培养一个好队员需要三到五年时间,有时即使培养出来,可由于没有编制,每月工资收入较低,也很难留住人才,‘血液’循环不起来,是全区很多乌兰牧骑面临的共性难题,也是发展的最大瓶颈。”鄂温克旗乌兰牧骑队长杜延峰说。
演出经费紧张也是制约队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自治区每年为每支乌兰牧骑发放惠民演出专项补贴资金20万元,同时要求每支乌兰牧骑每年深入基层活动6个月以上,为基层群众演出100场次以上。对于大多数乌兰牧骑队伍来说,经费明显不够。“平摊到每一场的经费也就2000元左右,设备、服装、道具、租车、汽油以及这么多人的食宿费用,都在这2000元之中,经费缺口较大。”徐桂萍坦言。
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近年来在人员输出和引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多名老演员被输送到文化馆、学校等单位,新鲜血液得到不断补充,队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队长孟塬介绍,这是由于乌兰牧骑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未来我们将以新修订的《乌兰牧骑工作条例》为基础,在经费投入、政策保障、队伍建设、组织领导等方面进行法规层面的保障。”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内蒙古还将鼓励地方财政设立乌兰牧骑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地方对乌兰牧骑的经费投入,并设置乌兰牧骑基础设施的基本保障标准,减免乌兰牧骑舞台设备、车辆的安装、运营、维护等费用。
“没有了后顾之忧,乌兰牧骑队伍更能干出成绩。”张伟说,如今对参加工作10年以上没有编制的队员实现了同工同酬,队员心里有底了,工作踏实了,一批高质量的节目应运而生。
苦练基本功,多出好作品
在60年的岁月里,乌兰牧骑涌现出了德德玛、拉苏荣等一批优秀队员,他们从乌兰牧骑走出,让草原歌舞唱响全国,奉献出《顶碗舞》《筷子舞》《鄂尔多斯婚礼》等艺术精品。在新时代,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将如何创造出新的艺术辉煌与繁荣?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出被观众认可,意味着平日艰辛的付出。老一辈乌兰牧骑演员宋正玉是顶碗舞的原创者和首演者,为了艺术,她的头顶练出了一个碗底形状的印痕。如今,乌兰牧骑演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苦练基本功的韧劲却坚持了下来。
最近一段时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副队长扎那每天回到家几乎都已是深夜,汇报演出、交流合作、新节目编排让他忙得不亦乐乎。如今,扎那心中有了新的愿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的优秀作品,让更多人了解我的家乡,让更多人知道,祖国的边疆风景秀丽,生活富足安康。”
“我们将不断挖掘、提炼、创排更多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现实的优秀文艺作品。把创作现实题材作品作为根本任务,把视角对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创作编排出反映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风貌的文艺节目,让党的政策在内蒙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喀喇沁旗乌兰牧骑新任队长吴国辉表示。
■记者手记
辽阔草原需要他们
乌兰牧骑成立60年来,深深扎根于农村牧区,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牧区文化繁荣发展、巩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我国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内蒙古社会经济建设及民生改善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赋予了乌兰牧骑新的历史使命,内蒙古辽阔的草原还需要“红色文艺轻骑兵”。在未来的岁月里,内蒙古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将秉持光辉的理想,激情不灭、青春不老,在鲜艳的红旗下高歌,“迎着灿烂的朝霞,踏遍草原边疆,不怕千难万险,不怕山高水长……”创造出新时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