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撬动学校变革

15.10.2014  16:06

——记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清华附小“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4-10-15 张树伟

  主题是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及生活经验、语言习得规律、优秀文化等确定的核心词句,以及表现出的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通俗地说,主题既是打鱼的网,是教学的工具、手段和组织方式,是思维方式,也是“鱼”本身,是学生的精神“钙质”。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学生许馨元8岁时就有中医梦想,这个学期开始后她在学校每周一次的“水木秀场”上分享学习心得。“水木秀场”是学校“主题教学”的舞台。尤为重要的是,她“医行天下”梦想里多了一份动力。她说:“我得更努力地学好中医、学好功课,要不然那么多人都要笑话我的。”因为她告诉同学们,她要开办中医诊所,办免费的国医启蒙班。

  在清华附小,学生们的梦想被父母、老师小心地呵护着。许馨元的妈妈说,孩子在学校的收获让自己明白,好的教育能点燃孩子向上、向善的激情。

主题教学实践了什么?

构建全新的主题教学体系

  有一次,清华附小学生参加国际创新思维大赛,带队老师惊讶地发现,当主办方宣布大赛名次时,国内的参赛队只会为自己欢呼,甚至不会为国内同去的其他参赛队欢呼。窦桂梅校长听了这个细节后颇受刺激。她说,这说明这些孩子是小团体意识,没有集体意识,更不用说家国的概念。她觉得教育必须有传道的精神,“我们不能对优秀文化失去信心,我们的孩子需要这些文化中承载的道”。经过长期实践,窦桂梅找到了一条实现路径,即“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是什么?学校研究团队认为,主题是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及生活经验、语言习得规律、优秀文化等确定的核心词句,以及表现出的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这是一个有点学术化的表述。通俗地说,主题既是打鱼的网,是教学的工具、手段和组织方式,是思维方式,也是“鱼”本身,是学生的精神“钙质”。

  主题教学最初来自窦桂梅的“三个超越”,即“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的实践,目的是想解决教学效率与质量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三个超越”成长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学校教研团队探索课堂形态的重建,形成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实践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明确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重构语文课程内容,实施“长、短、微”课时设置,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学校对教学质量的研究走在前列。2003年,学校就提炼出“三个一”,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校本目标。此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前后10余年,学校出版了12册《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指南》。主题单元整合学习内容,用3年多时间出版《小学语文乐学手册》,并用该手册作为载体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清华附小2013届毕业生袁萌对《乐学手册》记忆很深:“它是我学习的好帮手。回忆在附小学习的日子,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有趣好玩。尤其是‘一条龙’课程,让我学到了真正适合我的知识。” 

  这些变革让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哪怕是新入职的教师,也能很快地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有了这些依托,学校管理和教研团队开始设计主题教学的课程:一年级,行为得体;二年级,协商互让;三年级,诚实守信;四年级,自律自强;五年级,勇于担当;六年级,尊重感恩。同时,把富强、民主、爱国、文明、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初步实现主题教学的立人追求。

  当然,主题教学仍有很多迷人的地方需要展开和落实。学校正展开更大的设想,要让“主题”落实到具体课程中,分解到不同的课堂上,让孩子在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形成具体的能力,具备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养。

主题教学改变了什么?

根本上改变了学校的精神气质

  这些年清华附小因推动主题教学改革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其实,只要听上一两节课,你就会发现,清华附小最核心的改变在孩子。

  今年5月29日,在“首届北京国际儿童阅读论坛”上,窦桂梅讲了一节课《大脚丫跳芭蕾》,她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不间断地探究与质疑,几乎每个孩子都成了问题专家。

  其实,在清华附小,孩子不但成了问题专家,而且他们的体魄、气质、精神都发生了改变。五年级(4)班的黄翰林,暑假期间在爸爸陪同下从北京骑行回山东莱州奶奶家,全程607公里,历时6天半。从采购设备到食宿规划,黄翰林一手操办。全程190多个红绿灯,他未出现一次违章,还多次提醒爸爸注意交通法规,且整个行程没有乱扔一点垃圾。路人问起,他骄傲地回答,他是清华附小的学生。

  我们交给世界怎样的孩子,孩子将还我们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是清华附小教师的共识。在他们看来,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和能力,价值观缺席的小学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清华附小学生要健康、阳光、乐学,更要为社会和他人的幸福承担使命。

  窦桂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正是这种使命感感染了教师。在清华附小实践主题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改变的是教师团队。从教学效率、教学质量这些技术层面的进步,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奉献精神的弘扬,清华附小的教师团队为改变学校做出了艰苦的努力。

  这是艰难的“化蝶”过程。副校长王玲湘是小学语文界著名的特级教师,她的公开课一直是各类教师讲课比赛模仿的对象。她曾在南昌做教研员,可谓身处“掌声”之中。但来附小之后,她要融入新的团队,学习主题教学的思路。转型是痛苦的,她把这一磨砺看作是一次“破茧”历程。

  这同样是充满爱与奉献的过程。有一次,记者与学校综合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建伟交谈时。一个孩子孤单地走过校园,刘建伟远远地和他打招呼,孩子走向教室。记者问:“是你班上的孩子?”她说是自己的孩子。看得出,孩子已经习惯没有妈妈陪伴,独自去学习。这个细节正是对奉献的脚注。正是这些改变和付出,塑造了一所小学的精神气质。孩子站在课堂中央,孩子站在学校中央,体现了儿童的核心素养理念。

  国际著名的课程专家、《理解课程》的作者威廉•F•派纳曾用两个关键词形容清华附小的孩子在学校的状态:一是说学生在校园里有归属感,二是说学生在校园里享有权力。在专家看来,清华附小以“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为支点,撬动了学校的教育变革,塑造了全新的学校风貌,这种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变革很有价值。

主题教学启示是什么?

培养能在真实世界生活和创造的人

  “主题教学”的影响早已不再局限于语文这一学科,它所倡导的“立人观念、整合思维和儿童中心”已经成为许多教师自觉的追求,教师们度过转型的困难期后会逐步收获喜悦。

  如何教孩子认识0到10各数?傅雪松老师发现过去的经验不灵了。傅老师是清华附小副校长,还是一位资深的科学教师和美术教师,现在她正着迷于做数学教师。她把数字的发展史引入课堂教学中,古希腊的数字起源、中国古代的算筹计数法、罗马数字摆在孩子面前,孩子们的认知兴奋度被充分调动起来。再配合语文课正在学习的古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并教学生认知人民币上的专用数字。此外,她还设计了画数字和手工撕数字的课。

  她说:“有时觉得做老师就要做一名纯粹的老师,守着教室、守着孩子们。”像她这样沉迷教学的老师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线,如艺术与审美研究组的张家龙研究语文和音乐的整合,聂焱研究书法和美术的整合,王志兴研究科学和美术的整合……正是主题教学所倡导的整合思维,给他们带来超越后的成就感。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这样评价主题教学实践的价值,他认为,主题教学培养完整人的“主题•整合”理念,催生学校“1+X课程”育人体系,为全国课改提供思想资源及实施路径。

  2011年,清华附小开始构建“1+X课程”体系。“1”代表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则是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在学校的课表中,可以看出课程整合的力度。学校的主要课程被整合为五大板块: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从学校课表可以看出其中的特色,比如,体育健康、经典阅读、创新实践尤为突出。课时也从原来40分钟一节课,调整为90、60、35、10分钟不等的长、短、微课时。每周五下午设“创新与实践”课,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如戏剧表演等。一年级(5)班张馨然说:“我特别期待周五,一下午的创新实践课,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总是有那么多的惊喜。”

  体育是附小的核心课程。在附小,体育课程被分解为十余种项目,供孩子选择。轮滑、板球、棒球、足球等,在同一时间,学生打破班级限制,根据爱好组成新的班级。每个清华附小学生,至少熟练掌握两个运动项目。学校特意拿出1节课开展足球专项训练。2014年附小举办了自己的“世界杯”,每个班都有自己的足球队,代表一个“国家”参赛。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这样评价,“1+X课程”真正适应和符合了教育的规律,抓住了小学作为基础的特定含义。这就是清华附小人的“主题”和自我教育,也是学校老师们共同的信念。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