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足迹遍城乡 丹心系民生:寒假社会实践尽展人大学子青春华彩

08.03.2016  18:49

在悠悠街巷,在依依墟里,从北国大地到西南边陲,由东海之滨至西北边塞,来自24个学院的1030名人大学子,秉承“实事求是”之校训,聚集城乡基层民生,继续在社会调研与社会服务中探求真知、锤炼自我。

街巷中国:聚焦城市基层治理

走进街道社区,突然发现那些熟悉的城市,我们似乎并不真正地了解。民生政策之丰富大大超出预期,城市治理之困境也同样发人深思。”——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 李翔

2016年寒假,中国人民大学分别以城市和农村为关注,主要设立两项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其中,“街巷中国”城市调查是在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背景下启动实施的大型调研项目,旨在全面跟踪中国城镇化与城市治理创新进程,系统关注当前城市基层民生与社会治理问题,并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调查平台,服务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首次实施的“街巷中国”城市调查在全国4个直辖市、188个地级市和108个县级市的2000个街道展开,主要聚集街道办事处构成与职能、城市公共服务、街道社区关系、社会组织发展与社区自治等问题。来自全校24个学院的480名同学参与其中,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档案查阅等方式开展调研,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农村调查:关注生产生活变迁

作为一名人大的学子,我有幸参加了寒假社会实践,真正自己去深入了解农村才知道那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乐园,而我们要做的是尽到自己的责任,让更多的人认识农村,进一步为改变农村出一份力。”——法学院2014级本科生 陈美黛

中国人民大学寒假社会实践对农村问题的系统关注始于2009年。七年来,人大学生社会调研从对返乡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等群体的关注逐步拓展到对农村居民的全面关注,并专门针对农村教育、公共文化、社会交往等进行了专题调研。

从2014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寒假社会实践设立“中国农村居民综合调查”项目,旨在与暑期进行的“千人百村”社会调研项目形成配套调查,为人大学子通过开展农村调研和农村社会服务搭建坚实平台,并进一步加强中国农村调查资料数据库建设,全面跟踪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与变迁,积极围绕“三农”问题建言献策。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共有550名同学深入到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农村地区,与10000名农村居民建立联系,深入交流,在完成调查问卷的同时,自主选题形成专题调研报告,续写人大学子眼里的乡村故事。

明德求是:记录城乡变迁图景

或许我不能马上带给他们实质的改变,可是真正地走到他们身边去了解与倾听是大学生的职责,让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国家现状,让我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担负起社会责任,我想,了解国民的人才会成为国民表率,关心社会的人才会成为社会栋梁。”——国际关系学院2014级本科生 王雪莹

从“乡土中国”到“街巷中国”,人大学子结合理论学习,用自己的视角,记录中国城乡发展变迁的真实图景。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所熟悉的家乡,惊叹于家乡及周边地区的变迁;他们与城乡居民深入交谈,共同探讨中国城乡发展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菁晶同学在位于浙江建德西南大慈岩镇的新叶古村进行调研。在那里,她在一条条幽巷、一级级青石板中,读到了岁月的变迁和叹息;在熟悉的马头墙、瓷砖灰瓦上,读到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这是新叶的“不变”。而这个曾经被遗忘的村落如今以“中国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的身份走进人们的视野。游客纷至沓来,新叶的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是因地制宜的“”。李菁晶感叹:“在‘变’与‘不变’中,新叶古村渐渐实现了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融合,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的梦想,呈现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新面貌”。

来自信息学院的2013级本科生刘青则这样描绘新年期间的农村景象,“快要过年了,每个人脸上的洋溢幸福的微笑,很多外出打工的人都赶回了家,街道上热闹的买卖声、小孩嬉戏玩耍的嬉笑声、各式汽车的鸣笛声汇成了一种农村特有的乐曲,这是一首赞美新社会高速发展,新农村一片繁荣的乐曲。我真正感受到农村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破旧闭塞,而是有着高速发展速度的新天地。

在“街巷中国”城市调查中,来自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2015级本科生李晓煜就真切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价值,她感慨地写道“听着便民服务中心的电话一次次响起,看着街办的工作人员耐心地为退伍军人发放补助物资、亲切地帮困难居民登记信息,我明白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基层工作的顺利运转,才有了我们无忧的生活,才有了整个社会的平稳。

务实求真:思考城乡发展未来

感谢人大,让我有机会在实践中认识国情社情,在实践中思考城乡未来,在实践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肩负使命的“人大人”。——商学院2015级本科生 张雨泽

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积极探索,求真务实,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传统。在2016年寒假社会实践中,人大学子结合所学理论知识,零距离“接地气”,对于基层社会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他们在实践中重新认识了自我,也深化了对基层问题的理解,增强了对国家发展的信心。

来自公共管理学院的2013级本科生李佳妮,对城市基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政府部门之间、街道与派出所等机构之间的联系缺失、信息不共享会给街道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随着网格化治理模式的推进,希望这种现象应该能够逐步得到解决,做到既能为居民提供满意的服务,又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

而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坝上村进行调研的付博文同学则在调查手记中写到,“在坝上村的第一天,映入我眼帘的,是村民们毫无掩饰的淳朴和热情,是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震撼我心灵的,是他们面对恶劣条件的乐观和坚强,是他们面对贫瘠土地的不屈和拼搏。站在村头的黄土地上,迎着冬日的暖阳,我却依稀看见了一抹新绿——那是坝上村的希望,也是中国农村未来的希望。

继往开来:全力构筑厚重人才创新平台

厚重”,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关键词。学校近年来全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实事求是”校训的精神特质,创设了一系列以“千人百村”社会调研为代表的寒暑假社会实践项目,着力构筑厚重人才创新培育平台。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四个大类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以由学校统筹实施、以“千人百村”、“街巷中国”为代表的纵向规划项目,由学生自主选题组队申报的团队申报项目,受学术科研机构和重要科研项目委托开展的科研合作项目,以及与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开展的基地共建项目。四类项目覆盖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活动形式包括社会调研、社会考察与社会服务,每年为约5000人大学子砥砺思想、锤炼意志、提升能力搭建坚实平台。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进一步按照“突出创新、注重特色、开放共享”的原则,着力建设校内社会实践创新基地,组建了学生社会实践专家团队、管理团队、辅导员团队和以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中心为主体的服务团队,打造了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社会实践学术社区、主题工作坊、调查数据分享平台、专题分享会、创新论坛等活动平台,形成了教师参与、教学融合、科研对接等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培训辅导、安全管理、过程辅导制度,实现了中国人民大学实践育人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持续性。

原文链接:

[中国青年网]足迹遍城乡,丹心系民生:寒假社会实践尽展人大学子青春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