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智库建设成果丰硕 重阳金融研究院入选“全球智库150强”

28.01.2015  19:58

1月2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通报学校智库建设情况。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智库建设成效显著,一批高水平研究平台逐步完善,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稳中有升。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4》中,重阳金融研究院入选“全球顶级智库前150位”,成为近年来唯一新增入围的中国智库。在全球6681家智库中,中国此次共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7家智库入围。

2014年度,中国人民大学智库成果的质量和数量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报送智库成果131项,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的64项,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33项,不少成果和建议已经转化为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排名中,中国人民大学名列第九,比2013年提升4位,除重阳金融研究院之外,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保障中心、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均入选各类排行榜。

1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科研处处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重阳金融研究院理事郭庆旺,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重阳金融研究院理事、哈佛大学中国基金会主席、前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柯伟林,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前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首席代表刘志勤共同向媒体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智库建设在导向把握、制度创新、体系建构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果。

王利明常务副校长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响应国家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号召,积极进行改革和探索,制定和实施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确定了智库建设的目标和具体举措;全面梳理了现有的科研管理体系,以鼓励智库成果的创新;积极推动和落实“2011协同创新计划”;做实做好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构建学校新型智库平台;创新体制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努力把重阳金融研究院等一批智库打造成为高端智库。

王利明常务副校长指出,今后学校将继续加强智库建设,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落实“2011协同创新计划”,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总体目标,组建若干的协同创新平台,计划使“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新型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食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等四大新型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国家认证,并打造成为新型智库;以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为依托,构建人民大学的新型智库平台;继续全力支持重阳金融研究院,推动创造更多有影响力的智库建设成果;加强1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努力将其提升为智库机构;加强组织建设,建立鼓励导向的考核体系;重点建设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社会科学案例中心、公共政策实验室和社会发展与管理大数据中心,努力打造世界级的智库学术支撑平台;建立校级咨政研究人才库,搭建高校专家在学术研究和智库研究之间的转换通道;探索建设智库人才交流机制,鼓励与支持通过教师挂职或其他方式促进智库人才的交流;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全方位引导全校教师和学者进行智库方面的创新;加强校内智库和其他智库之间的合作,努力把人大的智库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重要品牌。

刘元春处长表示,高校要建设适应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新型智库,需要从根本上对研究团队、组织方式、管理体系进行梳理。思想库建设是人民大学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学校从建立智库转化体系、畅通成果上传通道、搭建成果推广平台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以突破由于学术与咨政、专业化研究与多维度政策咨询、书斋型研究与问题导向型研究之间的矛盾造成的瓶颈性问题,真正构建出中国特色高校智库的新型体系。国发院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平台建设和服务建设,构建智库上传通道,大力提升国际性,通过跨学院、跨学科的研究平台,智库成果转化中心,智库成果编辑部,公共讨论与社会推广平台四大版块进行改革并落实新型智库建设。

王文执行院长表示,成立仅两年的重阳金融研究院能够迅速崛起,得益于依托着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重要高地的深厚底蕴和学科优势,是学校科研体制和智库机制创新的产物。研究院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提供核心战略报告、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提供成果转化服务,推动打造中国式“旋转门”等举措推动新型智库建设,旨在把脉金融、钻研学术、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大众。目前,共聘请了来自10多个国家的64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与近30个国家的智库开展合作关系,在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和拓展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还将继续做出探索和努力。。

郭庆旺院长指出,重阳金融研究院的发展契合了国家“大金融”的发展战略,其成功路径可以总结为:坚持正确方向,紧跟时代脉搏,把握发展大势,紧盯当前社会热点,传递正能量,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团结合作、创新务实、踏实进取的作风,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及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推动了研究院的跨越式发展。

刘志勤研究员认为,民间的智慧、群众的智慧能否优化和集中到决策层,并且被社会采纳,是一个国家政治和社会包容度的重要标志,重阳金融研究院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工作。智库发挥作用离不开“旋转门”的作用,希望以此将中国思想、中国智库推向世界。

柯伟林理事表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团队的支撑为重阳金融研究院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研究院在智库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十分可贵,说明中国高校智库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新闻社等媒体的记者汇聚一堂,和与会专家一道就智库研究能力、转化机制,重阳金融研究院建设轨迹和发展规划,高校智库建设面临的挑战、如何平衡教书育人与咨政参考的关系,中国智库发展模式等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