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申遗进入冲刺阶段“独有的壮美秩序”如何守护?

28.03.2021  01:12

  中新社北京3月27日电(杜燕 徐婧)“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如是说。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申遗团队负责人吕舟新近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讲述北京中轴线的古昔与今朝,畅谈城市文脉复兴与创新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和城市未来发展。

规划方法设计世上少有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的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

  吕舟介绍说,中国都城的规划可上溯到西周时期,东汉以后逐渐出现一些城市内的轴线。而在元大都的营建过程中发生了明显变化:先定一个中心点,确定南北方向即轴线的位置,然后根据中轴线确定城市的四至范围、大小,“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可以说,北京中轴线起始于元代,成型于明代,完善于清代,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为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这是中轴线沿革的里程碑,中轴线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规模。”吕舟说。

  他说,如何规划一个城市,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方法,像北京中轴线这样类似的规划方法、设计和营建都城,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传承整体的、全历史过程的价值

  750余年里,京城的文化脉络沿着中轴线传承至今。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成功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目前,北京中轴线申遗确定了天安门、永定门、天坛等14处遗产点,申遗面积涵盖北京老城面积的60%。

  如此之多的建筑艺术精品集中于一条线上,在世界上是仅见的。在吕舟看来,北京中轴线在于其整体的价值、全历史过程的价值。

  他称,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精神的物质载体,展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城市秩序的一种追求和理想。一方面,钟鼓楼与万宁桥、玉河水系,景山与内太和门、内金水桥、金水河,午门、端门、天安门与外金水桥、金水河等,不断重复着中国传统山环水抱的空间特征,构成了一个连续的轴线;另一方面,一道道城门,形成了分区的城市格局和管理,加上钟鼓楼晨钟暮鼓,不仅反映了中国的历史,也是已经消失了的中国传统城市管理形态的重要历史遗存。

  “北京中轴线更是一个活态的遗产,一个文明的载体。”吕舟认为中轴线在城市中的意义一直被延续。中轴线申遗不仅仅是为了在北京、在中国多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而是以中轴线申遗为统领,北京实施老城的整体保护,创新城市的未来发展。

申遗处冲刺阶段 需多方努力

  作为北京老城的灵魂与脊梁,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将这条城市脉络延续、创新?这是吕舟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他认为,申遗就要把中国历史通过中轴线来呈现,进而展示这种被历史不断叠压之后形成的整体价值;要最大程度上重现中国都城空间的理想秩序,既有严整的秩序,又有活跃的生活,展现中国古今同辉的首都风貌。

  何谓首都风貌?他说,北京中轴线就是首都风貌。

  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如今是一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都市。吕舟坦言,在古城保护的过程中,各方面的工作难度很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近年来,北京着力搬迁腾退了一批长期不合理使用文物的单位和住户,启动了一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并逐步改善中轴线遗产风貌,扩大公共文化场所。

  今年初,鼓楼地区综合整治全面展开,目前正阳门箭楼保护修缮工程设计相关方案已获批,相关工程将在方案完善后实施。

  “北京中轴线申遗当前正处于冲刺阶段。”吕舟期冀着,未来,人们登高眺望北京中轴线,能感受到城市的节奏、城市的勃勃生机。(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