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边境地区上演灭火大战
4月16日,中蒙边境中方一侧,飞机盘旋、战车轰鸣、火光冲天、水火交融,一场军民融合“五联”机制灭火大战,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红花尔基樟子松重点林区上演。
“411,411,我是4101。我部已成功与地方快速扑火队汇合,明火全部扑灭,请指示!”
对讲机内捷报传来,导演席上一片欢腾。一场作战情况复杂、作战条件恶劣、作战任务艰巨的中蒙边境地区“五联”机制首次灭火作战演练取得圆满成功。
4月16日上午,中蒙边境一线,飞机盘旋、战车轰鸣、火魔肆虐、水火交融,武警呼伦贝尔市森林支队联合呼伦贝尔市森林草原防火部门举行的“五联”机制军民融合灭火作战演练,在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樟子松重点林区中蒙边境一线展开。
部队出动4个大队400余名官兵,驻地出动2个旗县、1个林业局、2个航空护林站的200余名专业扑火队员,共计600余人参加,动用装甲车、水炮车等特种装备10余种。
此次演练是落实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在内蒙古开展森林防火灭火“五联”机制建设试点要求的重要举措。演练在联合预防、联合训练、联合指挥、联合作战、联合保障的军地融合机制下进行,着力构建科学高效完备的联合指挥、力量协同、资源共享和综合保障体系,研究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全面提升森林防火工作的整体效能。
记者在火场前线指挥部内看到,由军地相关领导组成的指挥组在军中帐内运筹帷幄,集体研判火情,统一部署兵力,科学下达作战命令。气象、水文、作战单位等相关人员实时汇报各要素情况,参谋人员依据各类数据迅速进行图上作业,形成最佳作战方案。
演练总指挥、呼伦贝尔市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专职副总指挥胡连义介绍,“军地联合指挥灭火,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力量整合,军地统一展开行动,指挥及时畅通,整体控制火场能力大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多头指挥、越级指挥、盲目指挥的问题。”
在以林草结合部发生火灾为背景的1号火场,两架地方林航站派出的直升机将参战官兵快速运送到火场一线,实现了兵力输送的快速机动。遇有较大强度的火线时,直升机立即实施吊桶作业以水灭火和喷洒化学药剂化学灭火,森林部队官兵抓住火势减弱的有利时机迅速接近火线,实现了地空配合立体作战。
一场急进草原地表火正在2号火场蔓延,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林业局和新巴尔虎旗专业扑火队员迅速接近火线展开扑救。演练场上,扑火队员灭火战术运用灵活、动作娴熟,进一步锤炼了队伍,检验了军地联合训练的成果。据了解,军地积极贯彻“藏兵于民”的防火理念,3年来,武警呼伦贝尔市森林支队共计派出120多名官兵深入驻地各个林场开展灭火技能业务培训,为地方培训扑火队员1200余人次。
在3号火场,火头在大风的作用下迅速向西北方向蔓延,已严重威胁樟子松林带安全。武警呼伦贝尔市森林支队4台全地形越野车和2台最新研发的“山猫”草原灭火车火速出击,快速拖压、碾灭火线,遇有强度较大的火线实施以水灭火。军地组成的作战力量跟随其后,进行纵深清理。“山猫”草原灭火车由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研发,在火线上机动能力快,扑灭明火效果明显。在军地联合作战、特种装备发挥巨大威力的强大态势下,不到10分钟的时间,一条长约800米的火线便灰飞烟灭。
4号火场以樟子松林带发生火灾为背景,地表火、树冠火相互交错,火情异常复杂。最新配发的水炮车以水压制火头,12组水泵采取串、并联相结合的方式,对火线实施以水灭火。火势减弱后,攻坚部队作为第一梯次立即接近火线快速扑打,地方扑火队员及时跟进、巡回清理。樟子松林带火灾蔓延速度较快,扑救困难,但由于战术运用科学,军民配合默契,实现了高效扑救、快速清理、严防死守、合力制胜的目标。
正在火场靠前指挥的演练现场总指挥、武警呼伦贝尔市森林支队支队长王彪这样告诉记者,通过军地联防、联训、联指、联战、联保等具体工作,实现了森林部队与地方森林防火指挥部门的深度融合,构建起全民皆兵的防火灭火大格局。
按照“后勤变前勤”的指示要求,他们加大对联合保障的探索力度。火灾发生后,立即抽调军地相关人员成立联合保障小组,全程指导协调装备维修、物资保障、医疗卫生、给养就餐等工作。在演练现场,两辆地方油料车快速完成部队车辆油料的补给工作、一辆给养车完成物品补给,为部队灭大火、打恶仗、连续作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
呼伦贝尔市中俄蒙边境线长达1723公里,边境一线火险等级居高不下,防火灭火任务十分艰巨。为了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武警呼伦贝尔市森林支队与市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积极探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路子,先后4次举行军民融合灭火作战演练,3次开展“百车千人万里行”联合保护北疆生态专项行动,组织完成防火宣传、业务培训、战场勘察、计划烧除、重点目标巡护等任务,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构建起融合一体的指挥体系、群防群治的预防体系、优势互补的训练体系、协同配合的作战体系、资源共享的保障体系,打造出一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灭火作战尖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