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十处”过中秋 今年秋思落坦桑——我校援非女教授唐丽霞的月下独白

25.09.2018  16:02

编者按: 中秋佳节,本是和家人朋友把欢团聚的日子。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因为工作而不能与家人团聚,我校人文与发展学院/南南农业合作学院教授唐丽霞就是其中一位。十年来,唐教授的中秋节基本上在非洲和欧洲一个人度过。而今年,她又撇下孩子,利用中秋和国庆假期到非洲深入落实中非农业合作项目。中秋节当天,她一个人正在非洲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开展项目调研,保证扶贫项目落实到位。“十年十处”过中秋,今年秋思落坦桑。请听唐丽霞教授从坦桑尼亚发来的月下独白。

 

  终于抵达坦桑,我的硕士生Patience随车从莫省到达市来接我,感动中...

情到深处心默念:我不爱过节

一路颠簸一身尘土,前两天终于到了坦桑尼亚莫罗戈罗Malinyi地区,一看地图,居然距离曾经去过的马拉维北部的姆祖地区不远。今天一个朋友给我发一条中秋的祝福——“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你在哪里……”的动画,是啊,明天就是中秋了。

今天一个朋友问我,你带月饼了吗?我回复到:我不爱过节。是的,我不爱过节,因为过节的朋友圈里到处都是明月、美食、美景、家人团聚的热闹。而我这些年,总是趁着秋季学期的课还没有开始上的时候,背着行囊,行走在非洲的大地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略带伤感的诗词就会进入自己的心绪,思乡思亲的情结也愈发浓厚,于是我就从心里告诉自己,我不爱过节。 

非洲过节成常态:惟愿非洲无贫困

 

示范项目所在的Malinyi district,连一条柏油马路都没有

第一次走进非洲的土地,是2009年的6月,去的赞比亚,欣喜又夹杂着不安,当出租车载着我驶往机场时,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知道这于我是不同寻常的,我这样一个被人戏称为“女强人”的人从不轻易落泪,这是对于接下来的两周之旅的不确定性的惴惴。那一次,我和我的同事走访了非洲的农村,访问当地的小农户、农场主、中国在赞比亚的农业企业等,当时经商处的参赞说“你们是我们在非洲接待过的第一个来做实地调研的研究者”,谁知道,从那以后,我成了非洲的常客,朋友联系我之前,总是问我一句“在国内还是在非洲呢?”虽然,我还是在国内的时间居多,但翻开我的公务护照,大部分的签证和出入境章都是非洲国家的。

我们的实践在坦桑尼亚,但我们对非洲的探索不局限于在坦桑尼亚。细数这几年,我的中秋和国庆都是在非洲不同的国家度过的。

2014年中秋,我去埃塞俄比亚调研中国-FAO南南合作项目的农业专家,当时一个人住在距离亚的斯亚贝巴200公里的Wiliso地区的一个Lodge里,由于是淡季,Lodge基本上没有旅客。一开始,宾馆经理将我领到一个在森林深处的房间,一座两层的小楼,没有一个旅客,四周漆黑一片,我实在没有勇气住下,就要求换到距离reception很近的楼里,即便如此,还是紧张的,因为真的一个旅客都没有。今年七月我因为做项目评估,又去了这个地区,还特地在当时自己住的房间门口拍了一张照片,当时的紧张,现在都成了自己美好的回忆。

入住Malinyi district 最豪华的宾馆

2015年的中秋,我在马拉维度过。这是我第二次去马拉维,而且是独自一人。中秋节的那天,觉得很清冷,于是就联系自己指导的马拉维的硕士研究生Tymon,跟他讲今天是中国人的团圆日,我不想一个人过节,刚好去看看你女朋友及家人吧,于是和学生的家人一起吃了一顿当地的晚餐,晚上回到宾馆,在大堂里居然偶遇了在津巴布韦访谈过的一个公司老总,因为过节的原因,遇到这个故交,我这个不轻易落泪的人又落泪了,和老朋友聊天的时候,无数次的问自己,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自己这样到底是图什么呢?其实,我心里清楚我不是因为情怀高洁,我只是真的热爱我这份工作,就像在国内多年,总是去贫困地区,进行扶贫项目和政策的研究,我对我去过的地方充满了感情,到了非洲,看到这里的贫困和不发达,作为一个研究者,我不能真正地帮到他们,但我希望通过我们的眼睛,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非洲,让更多的人关注非洲,关心非洲。 

农业援非靠的是高度的责任心和细致的工作

2018,今年是我第三次在坦桑尼亚过中秋。我们启动了“千户万亩”的玉米增产计划,虽然我们团队已经和坦桑尼亚的合作团队为这个项目的实施讨论过很多次,但是为了更好地加强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我这一次又专门过来,和合作伙伴一起再把项目的工作计划和各项要求梳理一遍。

在示范村Ngayaki和Letugunya查看基线调查的数据,讨论注意事项

11月份坦桑尼亚的短雨季就要来临,这一次我们确定的十个示范村中,有一些村庄由于气候条件和当地的种植习惯,需要在短雨季把玉米种植下去,那么10月份就应该要进行备耕之前的各项准备了,这就需要合作团队要把每个村庄的示范户确定好了,玉米种植日历做好,种植技术培训计划安排好,还要提前准备好良种,如果准备工作没有做好的,错过了雨季,也就错过了农时。

这一次的项目,我们还要做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因此,我来这里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来看基线调查的进展,和当地合作伙伴讨论基线调查要注意的事项以及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的指导。这10个村庄里有8个村庄是第一次参加我们的项目,之前他们一直都是和坦桑尼亚的合作团队开展工作,当地村民还不能充分地理解这个项目是来自中国的,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因此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到八个村庄去看一下,和村庄的村长、农业技术推广员、村主席以及示范户代表进行交流,了解村庄的基本情况以及玉米种植的一些基本习惯和传统技术体系,有让他们知道这个项目是来自中国的。 

中国和非洲可以分享发展的平行经验

我是一个研究者,走进非洲,是为了研究它,从一开始关注非洲的贫困问题和农业发展到底处于什么状态,中国和非洲发展的差别是什么?中国有哪些经验值得非洲学习?到后来慢慢关注中国在非洲的援助、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再又想看看中国和在非洲已经经营很久的西方国家之间有什么差距?再到现在开始去进行行动导向的研究,在非洲的大地上来践行中国的发展经验,因此有了我们在坦桑尼亚的村级减贫中心项目,有了我们现在正在推动的“千户万亩”玉米增产计划,我的同事和我一起一趟一趟地往坦桑尼亚跑,就是为了一个朴素的想法,为了证明我们这么多年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中国和非洲可以分享发展的平行经验”的新南南合作的理论。

 

欢迎来到Ngayaki村

农业合作发展人”注定是这样生活...

国内马上就要中秋了,孩子和姥姥在家里随她舅舅一家出游了,我的爱人也在土耳其出公差,我在这个据说刚刚建制不到两年的坦桑尼亚新县城的小旅馆里,还在计划明天的安排,因为道路的简陋,虽然距离不是很遥远,但每个小时只有30-40公里的速度,要把相距都在一两百公里的两个村子都跑完也是不容易的。

坦桑尼亚的行程结束以后,在国庆长假期间,我还要直接飞到西部非洲的几内亚和科特迪瓦,为一个西非四国的水稻项目做设计和规划,再回到北京,就是10月中旬了,我就要开始走上课堂,和我的学生们在一起了。

有人问我,是什么在支撑你一次一次地去非洲?除了个人的理想外,更多的支撑来自于我所在的团队,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的寒假、暑假几乎都是在非洲度过,我们每个人对坦桑尼亚都如数家珍,而就在此时,我的一个同事刚刚抵达塞内加尔,为一个农业项目做设计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