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将达71%
“十二五”成就
1、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绿色出行比例提升到70.7%。实施机动车限行、小客车数量调控、差别化停车收费等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有效调控市民出行。2015年交通指数5.7,路网状态由中度拥堵转为轻度拥堵。
2、2015年底,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由336公里增至554公里,网络化运营格局基本形成。高速公路总里程从499公里增至982公里,覆盖全市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建成。
3、建成阜石路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在京通快速路、京开高速、西南三环布设公交专用道,新建52个郊区客运场站。新开、调整公交线路1331条,583条公交线路实现车辆到站信息实时查询。建成公共自行车网点1730个,车辆规模达5万辆,市民办卡总量40万余张。
4、公交、出租等行业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规模达1.98万辆。
2015年:遏制交通拥堵加剧势头
2015年,北京市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着力做好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缓解交通拥堵、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停车管理等各项重点工作。其中,制定了缓解交通拥堵总体方案(2016-2020年)。提出开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新格局、治理“城市病”与“交通病”和深化交通改革创新等三大工作任务32项具体措施,进一步遏制交通拥堵加剧势头。
1、协同发展 139条公交线路与津冀互联互通
在轨道交通方面,利用既有铁路线开通运行了北京站至燕郊站的市郊铁路列车,迈出了“轨道上的京津冀”的第一步。
完成了《京津冀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试点方案》,在省际毗邻地区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联网售票、一卡通互联互通、客运联程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推进。其中,联网售票、一卡通互联互通初步实现139条公交线路与天津和河北试点城市的互联互通,完成联网售票。北京平谷至三河、平谷至蓟县(含南线、北线)3条班线正式按照公交化运营模式启动试运营。
2、加强投资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4号线中段、昌平线二期两条轨道线路建成通车;兴延高速公路已开展临时道路建设,长安街西延、上庄路南延、金中都南路、柳村路北段、草房公交站、未来科技城北公交站等项目有序推进;鲁坨路二期、徐尹路二期、东南路、旧小路等普通公路基本建成。
3、促进绿色交通 公交更新七成都是“绿色车”
去年,交通部门落实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推动交通行业深入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要求,推进行业车型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加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的应用。
公交行业更新车辆的70%以上都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组建50086辆车组成的绿色车队,发放纯电动租赁小客车指标2250个,示范纯电动物流车500辆,新增区域电动出租车450辆。
在科技交通方面,初步建成交通能耗排放统计监测体系,实现对能耗排放数据的采集、分析、展示及辅助决策。研究拥堵收费政策和技术方案。截至2015年底,已累计发行电子不停车收费(ETC)标签2021万套,ETC交通量平均占比为35%,高峰时达到40%。完成“五横”道路(即:两广路、地铁路、长安街、朝阜路、平安大街)共10个路段计73个路口信号优化配时工作。完成了4个路段36处路口的绿波协调。
4、提升服务水平 优化公交线路146条
地面公交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实施《公交专用车道设置规范》,积极推动京藏高速、四环路施划公交专用道工作,逐步完善地面公交快线网络。
完成了100处公交站台改造,改善市民乘车环境。
新开微循环公交线路36条,解决了8.5公里道路有路无车问题。
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46条,削减中心城区重复线路长度340.7公里,减少重复设站722个,解决了近50个居民小区的出行及24.5公里道路有路无车问题。
新开调整机场巴士线路5条,新开定制公交线路21条、直达班线车101条。逐步完善手机等智能终端到站查询服务,583条公交线路实现实时查询。
轨道交通运营压力有所缓解。2015年底开通昌平线二期和14号线中段,北京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554公里,投入使用车站332座,换乘站52座。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910万人次,客流空间分布更加均衡。宋家庄停车场投入使用,地铁霍营站地下连接通道开通。
公共自行车建设规模扩大。市民短距离出行更多转向自行车出行方式,全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规模新增1万辆,总量达到5万辆,服务站点1730个,全市办卡总量达到40万多张,平均周转率为5次/车,同比增长56.3%。
“十三五”展望
形成“1-1-2-2”小时交通圈
1.
交通运行整体安全顺畅。中心城绿色出行方式(含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比例达到75%。机动车保有量不超过630万辆,交通指数不超过6.3,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控制在1.2以下。
2.
公共交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1-1-2-2”小时交通圈,即中心城内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平均不超过1小时,近郊新城到中心城中心地区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平均不超过1小时,远郊新城到中心城中心地区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平均不超过2小时,北京到津冀中心城市出行时间平均不超过2小时。
3.
交通设施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轨道总里程达到982公里,市郊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90公里,中心城公交专用道里程达到580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城市快速路网基本实现规划。公共自行车规模增至10万辆。
4.
交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营运车辆监控、路况检测及公共交通客流检测覆盖率均达到100%。
5.
交通节能减排成效更加显著。交通行业PM2.5排放量比“十二五”末明显下降,公交行业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比例明显提高。
2016年: 力争交通指数控制在6.0左右
2016年实现中心城路网交通指数控制在6.0左右,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1%,核心区拥堵加剧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城六区主干路平均车速提升10%左右,切实保障城市交通运行总体安全平稳有序。
1、提高交通供给能力
中心城区切实提高次支道路规划实现率,打通断头路,畅通道路微循环。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实现马家堡西路南延、北苑东路建成通车。
加快通州行政副中心交通路网建设,优化东六环、通燕高速的交通组织,完成孔兴路北延等道路建设征地、拆迁工作,完成通马路、漷台路等道路建设前期工作。开通轨道交通16号线北段,使全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574公里,推进16条约300公里线路的建设。
2、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
进一步完善小客车调控政策。继续提高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在年度指标规模中的比例,研究普通小客车指标引入市场化配置方式的改革方案。
研究编制《北京市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规定》,采用经济手段或交通管理措施,提高车辆行驶速度,缓解交通拥堵,减少污染物排放。
3、大力整顿中心城停车秩序
开展整治违法停车专项行动。在城六区范围内建设130条停车秩序严管街和20个停车示范居住小区。开展区域居住区停车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区域停车秩序规范,建立小区域停车基本平衡模式。
加快停车设施建设。建成国学中心停车楼,推进五棵松、人民医院等大型停车场建设。加快推进苹果园交通枢纽、北苑北交通枢纽等处驻车换乘停车场建设前期工作。出台《关于加快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4、严格执法管理
加大交通违法处置力度。启动全市堵点乱点专项治理行动,对突出乱点堵点逐一制定方案,实施挂账督办,对交通违法乱象、因乱致堵问题“零容忍”。
严控核心区交通流量。限车种,限制外埠车辆在规定区域道路内通行。限流向,通过交通组织调整,将经行长安街的车辆分流至前三门大街、朝阜路等外围道路。调整长安街沿线信号灯联动放行,缓解交通压力。
5、改革体制创新机制
完善市级治理交通拥堵、协调机制。强化市缓解交通拥堵工作推进小组职能,定期召开调度会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实区级治理交通拥堵主体责任。建立市级统筹、区级主责、街乡镇执行的三级停车管理体制,研究成立市区两级停车管理中心。
构建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执法体系。公安交管、交通、发改、规划、住建、工商、城管、路政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加强联合执法。
研究编制《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发布实施《北京市“十三五”交通发展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北京市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专项规划》、《北京市轨道交通区域快线(市郊铁路)规划》。
6、宣传现代文明交通理念
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大力宣传交通发展成就、交通治理理念,倡导绿色出行,形成缓解拥堵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
开辟治理交通拥堵大讨论平台,邀请交通、法律、经济、社会、环保等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市民开展讨论,推动社会各界在治理理念和思路上逐步取得共识。开展“向交通陋习说不”系列活动,下大力气整治驾车陋习、停车陋习、乘公交地铁陋习、过马路陋习,营造良好文明交通环境。(来源:北京日报 制图:康剑)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