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聚焦副中心发展:拓展新空间 保护老文化
中新网北京新闻1月15日电 (记者 杜燕 刘文曦)“一个没有城市病的城区,一个人们向往的地方。”这是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公开场合如此描述未来的北京城市副中心。15日,参加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各民主党派、政协委员们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历史文化传承等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建言献策。
来自北京官方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北京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约800个,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过2600家。2019年1月,北京市级机关迁往城市副中心,这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缓解北京“大城市病”的历史选择。
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员会(以下简称民进北京市委)表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因涉及主体众多、关系复杂,实际工作中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瓶颈问题。比如,疏解地与承接地之间的政策协同和制度衔接不够;一般性制造企业疏解后异地重建资金缺口突出;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外迁后,由于公共服务供给、城市环境变化而产生人才去留问题等。
民进北京市委建议,应对疏解对象进行科学分类,细化疏解标准;应整合现有产业对接平台,构建统一的功能疏解工作体系,促进产业转移有效有序推进,避免出现“多区对一市、一企多地争”的无序竞争局面。此外,应努力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提升城市副中心综合承载能力。
谈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如何增加吸引力,北京市政协港澳委员、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郭基泓表示,正在建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是调整优化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疏解中心区过多功能、拓展城市新空间的一项重大举措,建议北京参考香港新市镇以公营房屋为主的建设经验,在通州建成多个优质、低价的保障性居住社区,以疏解主城区的人口压力。同时,通过完善大型公共设施以及建设便捷的公共交通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升城市副中心对人口的吸引力。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总工会副主席徐淑兰则关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的文化传承与弘扬。她认为,通州具有悠久的漕运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应高标准编制城市副中心运河文化专项控制性详规,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注重城市文化基因的提炼、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风格的融合、注重历史文化与生态系统的融合。
徐淑兰认为,以十八个半截胡同为代表的南城风貌区、以潞河中学等为代表的近代西方建筑风貌区,应搞好修缮和保护,严禁大拆大建;在通惠河两岸应规划建设浓缩通州历史运河文化为特点的文化街区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更有品位、更具特色的国际历史文化名城。”(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