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全会决定起草细节揭秘:起草组吃自助餐

30.10.2014  15:03

导读:这一次习近平关于《决定》起草过程的公开说明,则说明了中国重大决策机制和过程是如何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

  这一次习近平关于《决定》起草过程的公开说明,则说明了中国重大决策机制和过程是如何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

  千呼万唤始出来,四中全会的《决定》终于在10月28日出炉了。

  与《决定》一起推出的还有习近平关于《决定》的说明,而这近万字的内容里专门提到了关于这次全会《决定》起草的背景和过程。

  一直以来,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共中央的决策总是具有“神秘感”,好像“黑匣子”一样看不清这里的结构和过程。所以不少外媒总会通过一些只言片语进行碎片化的解读。而这一次习近平关于《决定》起草过程的公开说明,则说明了中国重大决策机制和过程是如何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

  事实上,许多中共中央重大决定的出台都有十分明确的过程,历时之长、参与人数之众、讨论之广、修改之多,超乎普通人的想象。

  起草中央文件的细节

  在这次四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表示,《决定》起草组包括组长习近平与副组长张德江、王岐山外,还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两位省里的领导同志。

  让大家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这个“两位省里的领导同志”。现在,还没有信息公开披露这二位是谁。

  不过,去年三中全会的《决定》,同样有“两位省里的领导同志”参加——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和重庆市长黄奇帆。

  去年,参与三中全会《决定》起草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曾透露了一个细节:“我参加过好多次中央文件的起草,每一次中央文件起草完之后,中央领导都要请我们起草组的成员吃一次饭,表示感谢。但这一次,没有了,取消了,也算是中央带头勤俭。包括我们吃饭也改成了自助餐”。

  而另一名起草者高尚全则表示,“我参加过三次三中全会决议关于改革决定的起草工作,每次都是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进行的”。

  这位民间智库的带头人,上世纪90年代就曾参与过中央文件起草工作。在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决议文件的会议上,他说了一堆关于确立“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性,因为当时还没有这个概念。时任总书记只说了一句:“提出劳动力市场,社会上能不能接受?”

  于是,他又去找了当时主持起草的,后者表示,“我赞成你的意见,但能不能上中央文件,我也没有把握”。几经辗转,这一概念最终写入了决议。

  都谁能参与?

  除了党内人士,像高尚全、张卓元这样的专家学者也经常受邀参与文件起草。

  10月26日,《大众日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教授做客齐鲁大讲坛,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为公众讲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李林另一个身份,则是中国法治实践的深度参与者,包括参与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起草工作。

  而《京华时报》提到,全会文件起草者中有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二级大法官胡云腾和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许传玺。

  除了起草者内部,文件的讨论修改也经历了更为广泛的参与。根据习近平的总结,党中央于1月27日便发出征求意见的通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单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征求意见。

  待初稿形成后,又反复修改,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的2次会议分别审议全会决定。8月初,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听取老同志的意见,也包括8月19日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

  而对于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更是组织了规模达5500人的大讨论,成员分布于中直机关、国家机关、军队、地方及中央党校学习的学员。

  历时多久?

  不论是党代会还是中央全会审议,其报告或决定起草酝酿的时间都很长。习近平在《说明》的第一部分就说了,2014年1月,中央政治局就决定,在四中全会重点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并成立文件起草组。从开始准备到最终通过,整整历时10个月。

  当我们把目光回溯到2013年。相信各位岛友还记得那份 “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的全面深改决定吧?这里的60条干货也并非“垂手而得”,而是在当年4月,中央政治局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后,决定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成立文件起草组,而这距离最后《决定》的通过也有7个月。

  另外,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起草工作启动于该年1月,到通过时经历10个月;2003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始酝酿于那一年的4月,经过半年最终提交全会通过;而十一届六中全会虽召开于1981年6月,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却早在1979年11月就开始起草了,这其中足有一年半之久。

  如何调研?

  那么,这么长时间的准备文件起草者们都在做什么呢?哈哈,当然是要到田间地头搞调研了啊。如果只是闭门造车,那最终的决议大概也只能“泛泛而谈”,一挤就出水了吧。

  比如这次的《决定》,习近平就介绍说,从今年2月18日到25日,文件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14个省区市进行调研。而十八大报告在起草前,起草组在2月上旬派出7个调研组,分赴12个省区市开展调研,召开各级各类座谈会44次,对城乡社区、工矿企业、农牧水产基地等116个单位进行实地考察。

  另外,在十八大报告形成前,除了文件起草组的亲自调研,中央还部署15项重点课题要求,46个承担单位先后派出101个调研组,足迹遍及29个省区市,召开座谈会1073场,深入1433个单位实地调研,形成57份调研成果。

  一次次的调查和研究,让文件起草者们更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与各界的呼声,让报告更能反映实际问题。

  多少次讨论修改?

  在经历广泛的参与和讨论后,代表们将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而由中央进行汇总,并对有建设性的意见进行采纳。

  据有关统计,十八大报告在2012年9月5日前征求意见人数共4511人,反馈对党的十八大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总计121份。经汇总,各方面共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2400条。此后半个月,根据中央精神和要求,文件起草组全面汇总、认真研究、逐条分析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对报告稿共作出增写、改写、文字精简507处。

  而在十七届七中全会召开时,文件起草组根据全会分组讨论所反馈的196条意见,对报告稿作了41处修改,提交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修改后再次提交全会分组讨论。各组经过认真讨论,又提出5条意见,起草组建议修改1处。最终,党的十七届七中全会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十八大报告稿,决定正式提交党的十八大审议。

  以上的这些概括未必全面,但多多少少都体现了党重大决议产生的一些特点。不论是当下关于依法治国的决定还是30年多年前关于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岛君的直观感受都是字字珠玑,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意愿、意见、建言和智慧。这也就是“广泛参与的协商式民主”的具体体现。

免责声明:中央全会决定起草细节揭秘:起草组吃自助餐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京城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 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 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京城在线联系 (QQ:1187215932),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