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小创客” 为“除霾”支招献计
中新北京网3月29日电 (记者 曾鼐)小火箭测雾霾、静电除霾装置……29日,近200名海内外的中学生在京点燃了创新激情,雾霾、环保等发明频频亮相,“小创客”们也对自行车道规划等议论纷纷。
3月27日至29日,第35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京举行,包括展示与交流、科普报告会、中外教师论坛、创客体验等多个项目。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生同台竞技,分享了在计算机、数学、动物学、医学与健康学等方面的创意发明。29日,公开展览在京开幕。
“小火箭”升天测雾霾
走进展览现场,弯月、李萱、刘博涵的“小火箭”旁,引来了不少人的围观。这个高度约1米多的简易火箭,可飞行200米高测量不同高度的雾霾浓度。
“我们就是对雾霾的成因很好奇”,正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读初二的弯月对记者说。自称受“嫦娥”探月卫星启发,而制作了简易火箭的弯月,边拆开火箭边对记者介绍,“火箭”内部安装了光学粉尘传感器等空气监测装置,随着“火箭”飞行,可测量不同高度的雾霾浓度差异。
经过近半年的研究,他们对校园周边的粉尘含量等进行监测,认为粉尘量随着高度增加逐步递减。“希望能够研究不同高度的雾霾浓度差异,为消除雾霾提供一些数据支持”,弯月说。
静电等成了“除霾神器”
谈起空气净化,正在北方交大附中读高二的于泽华认为,目前空气净化器中的吸附剂、负离子净化等容易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静电也可以除雾霾”,于泽华告诉记者。经过1年多的研究,他设计了一套复杂的静电除霾装置。他边演示操作边对记者说,当烟雾充斥密闭空间后,打开高压电源,大约30秒的时间,烟雾中的细小颗粒将完全吸附在除霾栅上,密闭空间则变的透明。
王宇迪则对雾霾“封杀”了学校的室外运动很烦恼。他今年15岁,是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应用空气动力学原理,他模仿设计了一套校园雾霾监测机器人及除霾系统。
指着自己制作的微型校园里,王宇迪向记者讲解操作。教学楼顶上,安装了一个长方形、密闭的自动化水喷淋装置,当雾霾数值达到预设值可自动启动,利用风机引导四周的雾霾进入该装置,通过水喷淋净化过滤空气,然后将其导向操场等。
他解释,这可以形成一个持续正压的洁净空气空间,达到小范围除霾,喷淋水可采用重税,进行循环利用。
自行车道1.6米较合适 熄火等灯引争议
喜欢骑自行车的王月林,对自行车占道很是关注。正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的她,经过调查发现,北京八成人有自行车,可只有不足两成人愿意骑,很多骑车人感到,汽车频繁占道增加了风险。
自行车道应该怎么修?王月林实地考察了台湾、瑞士等地,发现不少地区自行车道,为防止汽车占道都设有低矮的隔离桩等。
她建议,自行车道不能窄,也不宜很宽,“如果太宽反而容易让汽车占道”。经过调查和测算,她建议,自行车道限宽1.6米较为合适,既可以容纳两辆自行车通行,也可避免小汽车占道等问题。
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刘望舒,则对“雾霾与生活的影响”颇为关注。通过收集和监测氮氧化物、甲醛气样等,她认为,如果关闭门窗在私家车内吸烟,pm2.5浓度将高于正常值近200倍;汽车在启动前十几秒排放量很高,一分钟后趋于平稳。
“所以千万不要在车内吸烟,’车辆在路口熄火等红灯’的做法也值得商榷”,刘望舒对记者说。
外国学生支招治尾气
“环境问题”同样成为了外国中学生的焦点。来自美国北卡州理工教育中心的梅根•伊丽莎白•米勒(MeganElizabethMiller),对汽车尾气很是担忧。
她对记者说,美国高速路上的210万辆牵引机车每年消耗美国13%的石油,而牵引机每用100加仑油就有5加仑消耗在牵动机后部和底部的启动阻力上。
“应该装一些减阻装置”,梅根说。她利用风洞实验等开发了一种低耗油的控制系统。利用它,平均每年每辆车可以节省670加仑汽油,意味着减排7公吨二氧化碳。
第一次来北京的梅根很兴奋,但对“糟糕的天气”有些失望。她说,环境污染是很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希望有机会也能在北京进行研究。
当天,第十三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也在京揭晓,来自北京的12名中学生受到表彰鼓励。本届科技创新大赛以“发现创新责任”为主题,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