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雅安动物与自然国际电影周"10月8日举行
光明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韩业庭) 记者从雅安熊猫电影周组委会获悉,国内唯一以“动物与自然”为主题的电影展评盛会—第七届“中国•雅安动物与自然国际电影周”,将于10月18日至21日在四川省雅安市举行。届时,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部环保主题电影将参加展评活动,并把这一平台打造成首个国家级纪录片专业展示交易平台。同时,围绕雅安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和大熊猫元素,生态文明建设研讨活动、雅安风光国际摄影赛、亲近大熊猫、大自然观鸟等文化交流活动也将先后举行。
雅安是世界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和命名地,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生态气候城市、“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多项殊荣;是成都平原向青藏、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是藏、彝、羌民族文化走廊;是全球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年均降雨量超过1700毫米,森林覆盖率62.86%,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Ⅰ级,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有着“空气维生素”之称的负氧离子含量在城区达每立方厘米3400多个,被誉为“天然氧吧”、“天府之肺”,是优质生态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的人间仙境。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丰富的物种,在雅安广袤的生态沃土上,生活着陆生脊椎动物470余种(含野生鸟类330余种)、植物3000余种,其中包括“植物活化石”——珙桐等国家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数十种,雅安被学术界称为“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和“动植物博物馆”,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王国和基因宝库。
雅安是国宝大熊猫的最早栖息地和天然乐土。1869年,由法国人阿尔芒·戴维在雅安发现和命名,揭开了大熊猫这一古老而奇特物种的神秘面纱,大熊猫从此为世人所知晓和喜爱。1949年以来,雅安先后向国家提供、抢救、疗养以及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数量均为全国之最。2006年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被确认为世界自然遗产,其中52%的核心区面积在雅安市,雅安成为了全球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是国宝大熊猫快乐的家园。
在旅游资源方面,雅安城区被周公山温泉、上里古镇、碧峰峡、蒙顶山等景区环抱,开门望山,推窗见水,年“旅游舒适期”达240~270天,“旅游最舒适期”达150~180天。境内拥有众多丰富的旅游资源,“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茶祖吴理真在雅安蒙顶山开始了世界人工植茶的历史,蒙顶山被誉为“世界茶文化圣山”。近年来,雅安境内牛背山备受关注,2009年被《中国国家地理》发现并公布于世,被誉称为中国最大的360度观景平台,是摄影爱好者绝佳的拍摄圣地。
2007年以来,雅安市政府与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举办了六届电影周,秉承“生态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展示动物与自然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唯一一个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电影周,是最专业的环保主题电影公益活动,为热爱动物与自然的影视界人士打开了一扇窗口。
据第七届“中国•雅安动物与自然国际电影周”组委会副主任、雅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旭介绍,当前雅安正在全力以赴推进灾后重建,本届电影周继续秉承“用影像承载记忆、用镜头保护未来”的理念,以“绿色雅安影动自然”为主题,顶层以政府引导,本着市场主体、节俭务实的原则,作为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分项活动,借助西博会的国际影响力,开展文化旅游招商、生态文明建设研讨活动;同时,在开展电影周纪录片展映、评审与颁奖以及亲近大熊猫、大自然观鸟、雅安风光国际摄影赛系列等公益活动以外,特别增加纪录片交易环节,打造动物与自然为主题的纪录片交易平台,以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增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渠道。
目前,第七届“中国•雅安动物与自然国际电影周”组委会已征集到国内外参展影片近30部,其中包括由印度导演Rita Banerji执导的影片《野生肉类追踪》、《我家花园的印度野牛》、《暗流转移--马纳尔海湾边采集海藻的妇女》、《围巾的灭亡》,导演Krishnendu Bose基于野生动物和环境主题执导的系列纪录片《当丛林组织遇到犀牛》、《当丛林组织遇到老虎》、《老虎的死亡历史》等20余部境外动物与自然题材影片,以及多部动物与自然主题国产影片。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