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公共政策研讨会召开
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依法治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12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召开了以“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主题的公共政策研讨会。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推进法治化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和实现什么样的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有序、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运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及依法行政,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黄顺基教授作了题为《第五个现代化需要社会系统工程方法》的发言。他指出,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运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智库是执行社会系统工程方法的机构,应用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是促进实现第五个现代化的重要方法论选择。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齐鹏飞教授作了题为《目前香港政治形势的演变与“法治香港”的危机》的发言,系统地阐述了香港政治形势的演变与法治香港的危机问题,并从系统的角度和从实践的角度发表了对于现今香港学生占中事件的看法。他认为,占中事件发生后,中央政府静观其变,将其与台湾地区选举与未来执政问题、东海问题和南海问题等诸多问题当作一个系统整体来考虑,防止顾此失彼。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更应系统看待港澳台及东海、南海的形势变化,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做好预防措施。
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处处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执行主编丁开杰研究员作了题为《动态的社会稳定观与社会治安体制改革》的发言。他认为,目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稳定工作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加大打击力度,保持打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坚持群众工作方法,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继续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警惕和防范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影响;继续探索社区警务工作,加大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力度;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保安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完善社区矫正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云飞教授作了题为《从“维护稳定”到“创造稳定”——中国特色稳定工作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之道》的发言。他指出,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的精神,遵循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原则和要求,积极大胆地探讨中国特色稳定工作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实现稳定工作目标的人本化、工作主体的社会化、工作方式的法治化、工作手段的综合化、工作机制的预警化,实现从维稳模式向创稳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只有转向创稳模式,才能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围绕着四位专家的发言,哲学院苗东升教授、欧阳志远教授,公共管理学院王宏伟教授等与会学者就依法实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有学者提出,必须从复杂的国际环境着手审视香港占中问题、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要看到安全和风险的流动性问题,从动态角度实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用法治方式来治理社会问题,要注意避免泛法治化倾向,避免法律在应对突发情况和紧急情况时出现的缺乏延展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应实现抑恶与扬善相结合。也有学者提出,关键是要使社会主义法律真正成为善法,成为民权之法、民意之法、民生之法、民主之法;要从唯物辩证法和复杂性科学的高度来看稳定问题,要看到不稳定在形成有序过程中的作用,不能一概地否定群体性事件;要正确处理自组织和他组织关系,一味地强硬控制不利于社会发展,要发挥人民群众在实现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大家还围绕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行政成本、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会议由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林坚编审主持,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康之进行了会议总结。张康之教授指出,社会系统中心会为学者们交流思想、增进感情提供更好平台,并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望学界和媒体合力攻关,将平台建设得更好。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编译局以及《人民日报》 《人民论坛》 《光明日报》 《学习时报》 《教学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前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