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镜鉴历史 启迪世人

25.09.2015  19:25
   中华大典·林业典·森林资源与生态分典》主编 张连伟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维护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
  
  专门设立《森林资源与生态分典》,辑录中国古代森林资源与生态方面的文献史料是非常必要的。《森林资源与生态分典》下设森林分布、森林植物和森林动物3个总部,总部之下设部,部之下直接设立条目。分典共分两册,收集了近500种植物、200多种动物以及分布情况等史料约430余万字,既有对森林、动植物的客观描述,也有关于它们的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等。
  
  《中华大典》是立足于现代学科分类体系而编纂的大型类书,如何结合现代学科体系,科学地划分和编辑条目,关系到《森林资源与生态分典》的顺利编纂。我们根据中国古代森林资源与生态史料的特点,在整理古代森林动植物史料时,依据传统动植物分类标准,融入现代生物分类方法,把传统的动植物分类体系与现代学术规范相结合。例如,我们首先依据传统动植物的分类体系,将森林动植物分为木类、果类、草类、竹类、菌类、禽类、兽类、虫类、其他森林动物类等,在此基础上纳入现代生物学的分类方法。如“兽部”主要收录与山林有关的哺乳动物,条目的排列,大体按照了食肉目、有蹄目、啮齿目、翼手目、食虫目、灵长目的顺序。当然,古书中存在大量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资料,这给分类整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如古籍中的“”,不仅有梧桐科的梧桐、大戟科的油桐、玄参科的泡桐,还把胡杨称为胡桐。为了便于检索和资料的相对完整,在编辑时,将它们统一放在了“”这一条目下。条目较多的草部,为了方便检索,也没有按照现代生物学的分类方法进行排列,而是直接以首字母拼音顺序进行了排列。
  
  《森林资源与生态分典》勾勒出中国古代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录了宋代北方森林的破坏:“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明清方志中更有大量对森林采伐和破坏的记载,如清同治《郧阳县志》:“竹山旧多黄竹,县以得名。迭经兵燹,无复成林矣。
  


  富有朝气的编纂团队
  
  森林动植物的消亡和迁移是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表征。以大象为例,今河南简称“”,《说文》解释为“象之大者”,隐约可见文字草创时期,河南曾有大象存在。随着历史的演进,大象不断南移。南北朝时期,大象还在江淮一带活动。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卷八《梁纪》记载:“淮南有野象数百,坏人室庐。”及至宋代,大象已经退至福建、广东一带。元脱脱《宋史》卷二八七《李昌龄传》记载:“雷、化、新、白、惠、恩等州山林有群象,民能取其牙,官禁不得卖。”而今天我国境内的大象已仅存于西南极少数地区。
  
  在《森林资源与生态分典》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通过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变迁的观察,获得了许多深刻的认识,如北宋郑獬《虎说》记载,安陆这个地方曾经有很多虎,但因人口增加及捕猎,最终消失,论述了动物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南宋魏岘记录了“昔时巨木高森”的四明山“虽遇暴水湍激,沙土为木根盘固,流下不多,所淤亦少”,后来却因“木值价高,斧斤相寻”,导致大水来时“既无林木少抑奔湍之势,又无包缆以固沙土之积……由是舟楫不通,田畴失溉。”这是我国古代最早记载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文献。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世人的警醒和借鉴。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张连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