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走近最美北林人
李健史啸云夫妇 王忠君 苏辉辉
次仁卓玛
翁强
“知山知水,树木树人”。这是北京林业大学的校训。
若追溯“北林人”的前世今生,当从1902年满清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开始。历经时代变迁,到今天,“北京林业大学”的名字,除了与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史一路相伴,更贯穿了新中国林业事业开天辟地的辉煌历程。
是什么让这所学校历久弥新?是每个务实奋斗的北林人。2014年11月起,北京林业大学组织的“最美北林人”演讲活动,让这些心怀播绿之梦、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北林人出现在人们眼前。他们用树人的精神,深深扎根生活工作的土壤,在困难病痛中战胜自我,获取自信的力量,在求实奉献中升华精神,圆满人生的价值……
肩负责任,所以坚毅;时刻感恩,所以发奋,永不止步,永不停息。
感恩与回报
王忠君:“走上讲台就想起了过去”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老师王忠君,曾是“大学里的老学生”。
上大学时,王忠君比同学都大五六岁——因为家里穷。
那是1992年冬天,读高二的王忠君因父亲工伤,只好接班当了林业工人。然而林业工人干不久,林区就不再有采伐任务了,王忠君只能种田。但林区无霜期短,年景不好时,庄稼几乎颗粒无收。随后3年多,王忠君在木材加工厂打过工,在市场卖过菜贩过鱼,还曾到杂志社当过广告发行员……
生活如此艰难,但有心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997年,王忠君重回梦寐以求的校园复读,随后顺利考取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森林旅游专业。贫困的家庭实在难以供他和弟弟同时上大学,于是王忠君从入校开始就不停做兼职。最忙碌时他每周做6份家教,还兼3份勤工俭学工作。大学4年,他接受过社会捐助,得过学校所有助学性质的奖学金和助学金。2004年,王忠君研究生毕业,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工作,时光荏苒,如今已任教10年了。每次走上讲台,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自己上学时的情景。
“太容易知足”是别人对他的评价。“我常觉得,如今的生活太幸福了。”王忠君说。
但有一件事王忠君永不知足——那就是感恩与回报。对当年得到的资助与帮助,王忠君一直心怀感激。这份炽热的情感,时时鼓励他努力做好教师工作,在三尺讲台上尽自己所能履行着教师“百年树人”的责任:“在我看来,踏实工作是对当年帮我的人最好的回报。”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最美,但我知道快乐生活的人一定很美。”咀嚼过艰辛的王忠君,如今最想做的就是把快乐、把帮助带给学生、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自立与自强
门巴族姑娘次仁卓玛:“要用一辈子建设家乡”
次仁卓玛的家,很远很远。
14年前,她去广东省佛山市读初中,用了三天两夜才走出了当时尚未通公路的西藏墨脱县;3年前,她考取北京林业大学,只身一人从家乡来到北京,用了整整17天。
现在,她的微笑、她的坚毅、她的执著,成为后来者的榜样。
她的求学之路,比从家乡走到学校的路还难。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上中学时,同学大多是藏族和汉族,老师上课也用汉语或藏语,语言障碍曾使卓玛几门课都考了0分。但卓玛没有放弃,一学期后,她的语言顺利过关,如今,她的普通话说得一级棒。
进大学后,对卓玛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开销多了。卓玛的弟弟也在读大学,因此家里特别需要钱。尽管学校给了她多种资助,但她仍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打工。除学校提供固定助学岗位外,课余时间卓玛还到餐馆打工。平时每天工作5小时,最多时一天干10小时。令她高兴的是,去年寒假,她一个月就挣了4000多元。
卓玛说:“每次回家,父亲都会哭。他觉得没能给孩子很好的条件,让女儿在外面受苦。”
“其实我并没有觉得多苦。能靠自己劳动生活,能帮家里减轻压力,我很自豪。”
如果说有什么是她的心结,恐怕就是思乡之情了。从小学毕业,卓玛就独自一人在内地求学。离家越来越远,对家的思念越来越深。那么多人都希望留在北京,她却想回去,因为“我想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艰辛生活磨炼了她,使她像雪莲花一般执著地绽放。卓玛有个本子,上面详细记录了从小学毕业起获得的所有帮助——这是她努力的动力。她清楚地记得:小学毕业时,全村乡亲们一共给了她78元;高中毕业时,家里稻田遭了灾,是墨脱县妇联和教育局分别资助了1000元,帮她赶到北京报到。
卓玛说:“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好,我还是要回去的!我要用一辈子去建设家乡!”
亲情与义务
就业辅导员苏辉辉:“帮318位家人找工作”
如果家人找工作,自己会怎么帮忙?
苏辉辉是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就业辅导员,面对着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子,他常如此扪心自问。
面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苏辉辉把每位毕业生都当作家人,每年,他的“家人”都“遍天下”,300多个“家人”的工作和简历都萦绕他的心头。
这是苏辉辉的工作方式:上班时间早8时至晚11时;可以忘带钱包,但绝不会少带学生的简历;通讯录里最多的是学生号码;3个QQ号,都加满好友,正在申请第四个QQ号……
与此同时,苏辉辉还广开门路,借助校友、同学关系,他深入了解每家企业经营状况、用人机制、发展机会。第一手行业资讯手到擒来。
每天20时到23时、双休日下午和大型双选会前一天,都是他为毕业生一对一修改简历的固定时间;他还陪伴毕业生参加招聘会,带他们进企业应聘,抱着学生简历四处推荐……
前不久,苏辉辉在广西北海一家企业里,见到了曾带过的8名学生,现在,他们是中国最大的林浆纸一体化工厂、斯道拉恩索北海浆纸项目第一批工程师。见到苏辉辉,学生们分外激动,说不完的感谢,说不完的想念。
而苏辉辉,又忙碌起来了:“我叫苏辉辉。正在帮318位‘家人’找工作!”
仁爱和责任
大学班主任翁强:“甘当学生走向世界的人梯”
2005年留学归国来北京林业大学任教后,翁强一直忙碌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还担任着大学生的班主任工作。他创建了北林大第一个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指导的大学生获得了16项国际、国家、北京市等创新成果奖。他指导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了5篇SCI论文,还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发表通讯3篇。
至今,翁强仍清楚记得,大学毕业前夕,他写了一篇题为《我还是要选择做教师这一行》的文章刊登在《光明日报》,表达了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归国后,他一直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力求将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相比宅在办公室,翁强更喜欢在实验室工作,和学生朝夕相处,第一时间为学生解决问题,指导他们学习、科研和生活,他乐此不疲。在学院支持下,他创办了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从工资里掏出5000元作为初始经费,购买了实验用品。寒暑假,他举办创新实验培训班,指导学生科研训练。
“累的时候,我喜欢看创新实验室里那一面填满明信片的墙。”明信片是从这里走出、奔向世界各地的学生们寄来的。上面写满了对老师和母校的感恩、对创新实验室的祝福和寄语。一批批优秀本科生从这里走出——除在清华、北大继续深造的学生之外,已有30多名本科生到国外留学,足迹遍布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区的名校。
“用责任心和仁爱之心,帮助学生成长,是我的追求。”翁强说。
知己与爱情
李健史啸云夫妇:“我们拥有彼此最美丽的心灵”
北京林业大学校园里,人们常看到这样一幅温馨图画:通往教学楼的路上,妻子推着端坐轮椅的丈夫,两人低声细语、温柔恬静,两人脸上永远洋溢着亲切、淡定的笑容。
这对美丽的夫妇,就是外语学院李健教授和妻子史啸云。
今年60岁的李健曾因小儿麻痹症留下残疾,行动困难。但他凭着顽强毅力自学英语,最终成为北林大英语教师,最终晋升为教授和研究生导师。
史啸云原是山西太原的中学英语教师,通过媒体报道知道了李健的事迹,她被深深感动,于是主动和李健取得联系,两人从知音开始,最终组建了和谐的家庭。
爱情是浪漫的,生活却很现实。作为妻子,史啸云承担了家里大小事务:李健备课、批改作业、写文章,常到深夜,史啸云总是守在他身边,一会儿倒杯水,一会儿给他披件衣服。等李健工作结束,再帮他洗漱直到躺下,自己才休息。每次李健上课,都是她用轮椅把丈夫推到教室,课后再推出教室,几十年风雨无阻;李健家里老人生病,她就在病床前精心照顾。
史啸云总是对李健说,“你腿不方便,我就是你的腿;你的手不方便,我就是你的手。”
就这样,在妻子的支持下,李健将全部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和骄人成绩:平均每年教学工作量都在600学时以上;先后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科技英语阅读》和《新编高级英语阅读教程》《基础英语教程》等7部教材,发表教研论文数十篇,主持多项教学科研项目,获得“北京市高校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等1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用顽强的意志,李健把爱奉献给三尺讲台和学生;怀着美丽心灵,史啸云把爱奉献给家庭和丈夫的事业。这对夫妻就这样在生活上互相关爱,事业上相互扶持,无论春夏秋冬,共浴阳光、风雨同行。(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