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项贤明:国际经验中国化 中国经验国际化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应有之义

20.07.2015  13:53

在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确应当加强引导,让大家将国际化的着眼点放在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上,放在促进我们基础教育自身的改革 和发展上,放在通过互补学习提升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上,放在推动教育创新以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的不断进步上。要在国际化过程中使我们自身变得 更加强大,而不是在一味崇洋中妄自菲薄、迷失自我。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时刻警惕那种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极“”思想,防止这类思想影响 我们教育领域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

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出现了一些国际化端倪。在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我们中小学 的校长和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教学方法等,都有明显的进步,国际同行对我国基础教育的了解也在增进。这种新的发展趋向,既反映了我国社会各个领域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新需要,又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自身更加深入的变革。

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在为景山学校题词中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从战略的高度为我国基础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仍然要“坚持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而且特别提出要“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因此, 我们可以说,国际化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既定方针。然而,在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尚未真正展开之际,国内有些学者就发表一种观点,认为基础 教育国际化构成了对我国教育主权和文化安全的威胁,因而主张否定基础教育国际化。

诚然,中国文化在某些方面的确处于危险境地,但这种危险不是今天才开始的,而是自晚清起就已经处在危机之中了。试问,与晚清相比,如今的中 国文化是更危险还是更安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历史已经证明,使得中国文化变得更安全的不是闭关锁国,恰恰相反,是改革开放和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身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国际化新趋向都不应当被否定,而应该得到肯 定、支持和引导。

首先,基础教育国际化是必需的,因为中国的国际化需要国际化的中国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国际化之现状与趋势,有目共睹。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 文化上来说,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已经步入了一个融入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未来的发展,我们国家竞争力的提升,都需要我们尽快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和 学校逐步推进和引导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这是中国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国际化的中国人,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 野和国际思维,让学生掌握国际文化和国际知识,获得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做好将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的各种准备。要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这一重要任务, 我国基础教育就必须加快国际化的发展。

其次,基础教育国际化是必需的,因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需要他山之石。有一些人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在国际上处在领先水平,所以, 已经不需要向国际同行学习,甚至担心向国际同行的学习反而会对我们的基础教育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上海的PISA成绩似乎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实际上,如 果我们耐心地把PISA报告读完就会发现,上海的学生尽管在考试成绩上居于65个国家的领先地位,但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指标上并不领先,甚至是倒数的。所 以,我国的基础教育和国际同行之间还是有很多可以互补的东西,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仍是必需的。

再次,基础教育国际化是必然的,因为世界大势已经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不应该也不可能再自外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进程。1840年以来的中国 社会发展史和世界历史,以及当前的世界形势,特别是我们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都无不告诉我们:改革和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两者缺 一不可。国际化和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我们要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要想我们的中国梦变成现实,就绝不能无视这样的世界潮流。因此, 基础教育的国际化,还不仅是培养几个能站到国际舞台上去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人才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整个民族的国际视野和现代思维的问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这是我们面对新时代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显然,我们要的,绝不是重新关上国门、蓄起辫子的“中国特 色”,而是能让我们走上自强之路,从而能在国际化过程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也绝不仅仅意味着整理国故,更重要的是要在继承民族传 统文化和吸收人类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的独立自主的发展,要在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创新和教育创新中,不断建构我们有现实社会基础的、能 反映时代精神的、因而真正有生命力的“中国特色”。

在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确应当加强引导,让大家将国际化的着眼点放在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上,放在促进我们基础教育自身 的改革发展上,放在通过互补学习提升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上,放在推动教育创新以促进有中国特色基础教育的不断进步上。要在国际化过程中使我们自身变 得更强大,而不是在一味崇洋中妄自菲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时刻警惕那种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极“”思想,防止这类思想影响我们教育领 域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

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文化真正的安全,绝不会来自于因循守旧和闭关锁国,也不会来自于简单地把西方的东西移植到我国的所谓本土化,而应来自 于我们文化的本土生长和自主创新。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创新的过程不可能离开国际化。国际化能够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发展提供我们的传统文化 中所缺乏的新元素,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所必需的营养。只有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发展我们的民族特色;也只有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才 能让世界认识和接纳我们的民族特色。当我们的中国特色在国际化过程中成为人类文化的先进元素,进而吸引世界各国积极地与我们开展交流与合作的时候,我们的 民族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获得安全的保障。

实际上,国“”一词已经表明,国际化绝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国际经验的中国化和中国经验的国际化,应当都是 “基础教育国际化”本身内在包含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国际化发展实践中取得的十分有限的经验,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实际的基础教育国际化过 程中,我们的中小学不仅接受了国际同行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同时也在影响着国际同行。英国派出70余名小学数学教师来上海接受培训,并邀请上海60多名数学 教师赴英国。诸如此类的事例已经说明那些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过度担心是缺乏事实根据的杞人忧天。

人民币离岸、“一带一路”、亚投行……中国正在加快融入世界的步伐。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跟上。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和学校推进基础教 育的国际化发展,应当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趋向。这是符合“三个面向”等重要战略思想的,是毋庸置疑且不可动摇的!

( 原文刊于《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4日 14版,作者项贤明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

[光明日报]:国际经验中国化 中国经验国际化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