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别拿高校海外传播力不当事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效果实验室和教育与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形成了《中国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报告(2015)》。据悉,该校此次推出的排行榜以112所“211工程”大学作为研究样本,选取了谷歌新闻搜索、维基百科英文词条、推特网等5个平台作为考察维度,评估了中国高校的海外传播力度。
当前,社会上对五花八门的排行榜非议连连。在此背景下发布中国大学海外传播力排行榜,显然不是一种讨巧的举动。但是在不断加速国际化进程中,确实有必要给中国的大学们敲响警钟。每所大学都该扪心自问,它们离国际知名究竟还有多远?而这或许正是该排行榜的意义所在。
笔者以为,中国大学要不要重视海外传播力、如何增强海外传播力,比该排行榜是否合理、比该研究是否科学更重要。
在众多中国大学把国际知名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的今天,要不要重视海外传播力的话题不辩自明。重实干、轻传播,或许是中国大学海外传播力十分薄弱的原因之一。
实干和传播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特别是在品牌时代、媒介时代、传播时代里,“酒香不怕巷子深”之类的观念早已过时了。
海外传播力对大学办学方方面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是不争的事实。加强海外传播仅凭高度重视和满腔热情远远不够。谁来传播、传播什么、怎么传播?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传播者是传播重要的要素。但在不少大学这一职责并未明确。一些宣传部门不承担海外传播的职能,而国际交流合作部门也没担此重任。连牵头部门都没有,海外传播显然难以落到实处。即便是有牵头抓总的部门,能够担起海外传播重任的队伍也不够强大。
除了队伍之外,海外传播还难在水平、难在思维、难在传播是否符合海外受众接受习惯和口味。即便是语言过了关,话语体系不改变,传播方式不调整,把校报、新闻网上的东西照搬到对外的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去,传播效果也好不了。
此外,笔者还担心,一些社会媒体和公知有妖魔化中国大学的偏好。而这类报道、评论引发的恶劣影响也会波及至海外。中国大学的海外传播不是中国大学自己的事,需要媒体、公众的共同努力。
在今天的地球村,海外传播不应该成为中国大学的短板。校方要重视,师生要重视,主管部门也需要重视。一个好消息是,教育部有关部门即将推动各高校建设英文网站。笔者期待这项工程早点启动,也期待启动更多、更有效的工程来推动这项重要的事业。(Axy)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李铁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