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聚世界打量中国的目光:中国人民大学跨文化交流探索与实践

13.10.2014  14:06

2014年9月27日,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

此前,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时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这一天,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孔子学院十周年专题展。遍布亚、非、欧、美四洲十国的十三家海外孔子学院展现了中国人民大学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跨文化交流做出的努力。

从2001年9月在校园里竖立起全国高校第一座孔子塑像,到发起举办世界汉学大会、率先在博鳌举办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分论坛,中国人民大学以一种自觉选择实施了一系列战略举措。

汉学:中国与世界对话的讲台

东方有必要与西方相会,西方也有必要与东方相会。”在9月7日闭幕的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上,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阿冯斯·腊碧士教授评价,汉学的使命就是要促进各国文明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最终能够更好地理解自身。

作为一个植根于中国、发展在海外,以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着中国图像,并以此影响到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观念的认识乃至国家政策的制订。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今世界”和快速发展中的“当代中国”,汉学无疑是提升中西对话能力,从他者反思自我的重要平台。

2007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发起举办第一届世界汉学大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内地首次举办的高水平、高规格的汉学大会,选址在人民大学明德堂。在主办方的解读中,天下太平的基础在于推己及人的精神境界和内在的和谐,才有望“明明德于天下”。

从第一届主题“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到第二届主题 “汉学与跨文化交流”,再到第三届主题“汉学与当今世界”,世界汉学大会始终追随着整体文化和社会形势变化。当各国学者呼吁 “人类空前需要寻求解救世界危机药方”的时候,第四届汉学大会以纵深的视角透视“东学西学·四百年”。

二百年河东,二百年河西,未来康庄”。如果从利玛窦1582年入华算起,具有世界史意义的汉学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这四百年,正如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许嘉璐所指,17、18世纪一段是基本单向的“以欧释中”时期,19、20世纪一段是点滴双向的“崇欧抑中”时期,现在则是文化多元时代,需要清晰分辨多元文化之间的种种关系,共同寻求人类真正崇高的价值。

如果从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算起,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也已经走过二百年的历程。这二百年,西方对中国的视角已经从传教士亲历东方的记忆与感叹,集中于史家经典、文学著作、哲学思想的研究,拓展为全面的“中国研究”。

我们必须面对真实的中国,这才是最好的应对之法。我们既不能完全按照中国的条件来接受中国,亦不能强迫中国遵行他者(或者其他权力)之道。也就是说,要避免将中国视为某种我们所希望或惧怕的象征。与一个真实的中国打交道,要求我们付出辛苦的努力,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与中国之间,寻求利益或观念的共同点,并在这一基础之上不断协商、合作。”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上作了题为“外国人的危险:将中国视为某种象征”的发言。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威胁论、中国主义等名词进入大众视野。中国如何和平发展,如何构建中国形象,如何以“中国智慧”应对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新汉学”与“大汉学”的发展就是希望为此提供一个思路、开辟一条道路。

从马可·波罗写下对神秘东方的罗曼蒂克的印象,历经游记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汉学、中国研究等各个阶段,“新汉学”与“大汉学”的构想在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上提出。“不仅应当扩展传统汉学的研究领域、打破路径依赖、融通中外学术、跨越学科界限,而且应当与当今世界大势相生相动、含纳现实关怀、更具对话能力和反思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指出。

作为主要组织者,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历经四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他看来,从第一届70多位海外知名汉学家与150多位国内学者参会开始,大会的外延和内涵一直在扩展和深化。第四届大会邀请了文史哲、经典翻译、国际政治、外交关系、中西方经济等学科领域的120多位海内外学者,可谓历届世界汉学大会中与会境外学者最多、学者专业跨度最大、讨论话题将传统和现实结合得最紧密的一次。

在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上,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正式成立,常设于中国人民大学,25名海内外学者出任理事。“构建一个稳定的学术平台,并提供日常性的制度性的保障,有助于推进中国学者与海外学者的沟通和交流,推进世界与中国的相互理解、相互阐释和相互启发,使世界汉学的发展获得新的助力。”陈雨露校长表示。

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9月7日下午,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即将闭幕,座无虚席的讲堂里,几名非洲青年站着听完了主旨演讲。他们是“孔子新汉学计划”的青年学者,此行前来参加大会特设的青年汉学博士生论坛。

对于世界汉学大会,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称之为“孔子学院皇冠上的明珠”,“孔子新汉学计划”则可谓 “皇冠上的亮色”。由孔子学院总部设立的这项计划包含中外合作培养博士、来华攻读博士学位、访问学者、青年领袖、国际会议、出版资助6个项目,意在帮助各国青年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繁荣汉学研究,增进中国与各国民众之间的友好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是“孔子新汉学计划”首批15所国内试点院校之一。以显著的人文社会学科优势特色,学校把共建孔子学院从语言教学延伸到学术合作等多个领域。

从2006年参与承建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已与海外高校先后合作共建了13所海外孔子学院,遍布亚洲、非洲、欧洲、美洲10国,共派出70余名教师和150余名学生志愿者。这其中,有意大利对外汉语教学与中意文化交流最具典范性的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有研究型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孔子学院,有南非第一家将汉语纳入大学教育体制的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有在特拉维夫大学建立的以色利第一所孔子学院……13所孔子学院先后9次获得“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的称号,中国人民大学也被评为“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

2004年,以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为己任的孔子学院首家落户马里兰大学。根据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至今已在全球 123 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 465 所孔子学院和 713 个孔子课堂。在各国学者和媒体的评价中,孔子学院被誉为“中国最好最妙的出口产品”。

2008年,国家批准筹建首批8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研究孔子学院建设和汉语国际推广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汉语言文化研究与传播的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名列其中。

几年来,汉推所相继提交了《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报告》、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等研究成果,见证和推动着孔子学院的成长。

跨文化交流: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讲清楚”,对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文明对话作出了战略指导。

孔子,全世界都认,但如何用外语讲清楚孔子?”在很多国际传播机构负责人看来,能用外国人听得懂的方法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的专家学者太少了。

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旨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孔子思想精华,提高国民人文素质,建设人类美好未来”的孔子研究院,院长是张立文教授。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提出的核心理念,“”以活字印刷的艺术形式向世界展现了和谐共赢思想与和平发展理念。和合作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基本理念与首要价值,正是由张立文教授率先提出并创建了和合学。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构建国学教育的学科体系,以“大国学”、“新国学”的理念致力于将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加以集成、阐释和广大。近年来,从开办国际小学期到启动读史读经典项目、全面开展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跨文化交流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到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

在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功能中,应把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放到更重要的位置。”2013年4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论坛,这是博鳌亚洲论坛历史上首次由中国高校承办的分论坛,也是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议题首次进入博鳌论坛。此后,学校成立公共外交研究院,并于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再度承办了“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分论坛。

两度参加公共外交论坛的陈雨露校长与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萍还见证了《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的发布。这项工程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集聚国内外戏剧界、翻译界专家参与,向英文读者全面、直观地展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被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评价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重要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的出版发行机构。在“新闻出版走出去”战略中,人大出版社承担了“大中华文库”等多个国家重点项目,版权输出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国家表彰。与此同时,人大出版社引进出版了一系列对当代中国问题有深入研究的海外学者著作。美国汉学家罗斯·特里尔的著作《毛泽东传》近10年间实现了几十万册的销量,由出版社邀请撰文,特里尔的《我与中国》也因此成书。

自古常言不欺我,成败兴亡一刹那,宽心饮酒宝帐坐。”学生活动中心后面的草地上,传来京剧《霸王别姬》的唱腔,这是京剧社的成员在练习。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从开展国剧研究到承办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分论坛、发起举办20国集团智库论坛、参与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师生们的视野和足迹不断延伸。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内涵,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中国人民大学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有责任、有信心、有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