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聚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

24.04.2017  20:57


   

本网讯    近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商治理研究工作坊、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举行学术探讨。

本期工作坊聚焦协商民主研究前沿,从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出发进行讨论,包括中国青年领导干部对协商民主的认知与评价、十八大以来民主党派提案办理协商研究、北京市政协推进协商民主的实践创新、论民主党派与科学民主决策、当代中国八大民主党派确立过程的历史考察、西方社会三十年来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启示,旨在丰富协商民主研究的学科内容,推动学科发展。

国家行政学院宋雄伟副教授基于数据调查,分析了不同系统的青年干部对于协商民主的熟悉程度、内涵、作用、环节、层次、机制、渠道,以及实践评价等的认知状况和现实问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孙照红以北京市为例,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民主党派提案办理协商研究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民主党派政协提案协商,仍然需要强调协商意识共识化、提案本身优质化、协商工作制度化、协商成果高效化。北京市政协周清总结了北京市政协近年来拓展协商形式,丰富协商内容,规范协商程序,完善制度建设,加大协商力度,增加协商密度,增强协商成效,推进协商民主的实践创新。农工党中央办公厅贺凯从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和新形势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民主党派因其自身具有的制度优势、渠道优势、组织优势和地位优势,持续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对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意义,并对其更好地参与科学民主决策提出了建议。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桂华从历史角度梳理研究了当代中国民主党派的确立过程。他分析,各民主党派的最终确定,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确定、中共领导地位的确定,是在重大的历史关头一次次抉择的结果,是逐步发展形成的。这一过程是中共因应形势发展不断调适,最终使其符合形势发展。这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夏璐以文献梳理的形式简要介绍了自1980年约瑟夫·毕塞特首次在学术意义上使用“协商民主”之后三十年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协商民主及相关问题从理论廓清到实践探索的过程,分析协商民主何以成为与选举(自由)民主、直接民主鼎足而立的民主模式。他认为,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同时也需要不定期将经验进行总结。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孙信教授为特邀评论人,对六位主讲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他肯定六位主讲人都具有扎实的史料基础或工作经验,有自己独立鲜明的观点,并具体对每位主讲人的发言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孙信指出,这次研讨会以青年教师发言为主,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体现了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发展的特点,明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主线。

在互动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发展过程、高校中的民主协商、民主党派提案的具体内容与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对这一系列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本次协商治理研究工作坊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统战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院、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学科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国史学会高校教学研究专业理事会、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等单位联合主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层协商治理研究会负责承办,李桂华兼任本期工作坊主持人。学校党委统战部部长赵竹村,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卢兆彤、副院长张晖参加研讨并发言。另有青年学者及博、硕士生共20余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