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人大党委宣传部:凝心聚力走中国特色之路 智破难题为百姓力谋福祉——理论界关于2017年全国“两会”的观点综述

06.06.2017  22:04

2017年3月3日和5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下简称“两会”)在北京相继开幕。会议聚焦中国发展大局,着力破解发展难题,解决百姓关切问题,在全面总结过去一年工作的基础上精心谋划未来,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本次“两会”在党的领导下,对各项报告、各项提案议案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做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所在,各项重大议题引起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响与热烈讨论。

一、围绕核心:党的领导不可动摇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确定了方向。2017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6年,我国发展面临国内外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交汇的严峻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坚持中完善,在实践中发展,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于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凝心聚力办大事的根本保证。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益忠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中国革命历史实践的必然结果,党的领导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也是“两会”制度的核心要素和根本保障。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表示,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明确了目标与战略、中国与世界、责任与担当三对关系,方向明确,路径清晰,动力充沛,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推向新高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义桅教授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发展的道路,因而能够成就辉煌。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周尚君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当代中国“同心圆”式政治结构的中轴。研究中国问题,首先要研究好中国共产党,这样就抓住了研究中国的核心,就找到了解答当代中国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钥匙”。中国政法大学柯华庆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是“做正确的事”。

二、尊重知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017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民进党、农工党、九三学社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在联组会上,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分子,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总书记的讲话引起理论界知识分子强烈认同,专家学者纷纷表示,不能辜负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期望,要以更加努力的工作和更加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和人民。

尊重知识分子,发挥资政育人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关于知识分子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充分肯定、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是对知识分子的极大鼓励和鞭策,也为高校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认为,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的高度尊重、对加强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济大学副校长蔡达峰指出,民主党派集聚了各领域的优秀知识分子,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尊重知识分子群体,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

培育家国情怀,勇担社会发展历史使命。南华大学校长张灼华认为,总书记的讲话推心置腹,每个知识分子都要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教师作为高等教育战线知识分子的一员,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成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兰表示,总书记的讲话对科研人员来说既是要求,也是重大机遇,我们都应当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奋发向上,主动作为。华东理工大学黄发荣教授认为,总书记的讲话为发挥知识分子担当精神和在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应努力做好两件事:一是上好每一堂课,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有用人才;二是做好科研,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出力。

三、关注发展:经济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6.5%设定为2017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这一目标为2016年6.5%—7%经济增速的区间下限,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纷纷调降,专家学者对此普遍认为,这一数据与中国经济现实更加贴近,在引导市场预期的同时,颠覆了唯GDP至上的传统思维,能更好地为2017年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添柴加薪。

经济总体平稳运行,迈入提质增效新阶段。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学研究院胡继晔教授认为,2017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一年,金融危机的挑战大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机遇,但市场激发的微观活力将大大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L”型的宏观经济有望探明底部、触底反弹。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党委书记张雷表示,在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整体低迷,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的大形势下,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向好来之不易,说明中国经济韧性很强,党中央决策部署正确。新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明确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着力强化的核心和重点。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战略研究院院长厉以宁指出,中国正处在转型阶段,要从以往把速度和数量放在主要位置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效率和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方式……2017年经济增长能不能达到并超过6.5%,要看我国经济的效率基础如何。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之源”,也是世界宏观经济的“稳定之锚”,在全球经济低迷、经济增速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能继续保持一个较平稳增速,就已经说明中国的宏观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抓准经济增长点,释放经济增长动力源。2017年“两会”上讨论了我国的一批新的增长极问题,理论界认为,要着力把握住新兴经济增长点,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汤维建教授认为,分享经济充分体现了创新发展理念,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要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将带来更多新活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谢绚丽副教授指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原来的人口红利以及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市场活力开始消耗,经济进一步发展就要靠新的经济驱动力,而这个驱动力就来自创新创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李心愉教授指出,中国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助于夯实自己的增长基础,也在共商共建共享中为促进世界经济恢复良好发展态势作贡献。北京交通大学钟章队教授谈到,3G解决人和人的通信问题,4G解决人和机器的通信问题,而5G不仅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更要解决机器和机器的通信连接,也是未来达到万物互联的基础,5G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破解难题:深化改革大力攻坚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一批重大改革方案陆续出台实施,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召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

重点发力供给侧改革,吹响闯关冲锋号。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韩复龄教授认为,针对今年内外部经济环境的新变化,要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三去一降一补”仍然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引导的核心作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其中既要避免行政化、部门化、碎片化倾向,也要尽快在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姚树荣表示,这次“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吹响了改革闯关的冲锋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转型升级过程,既充满希望又伴随阵痛,要勇往直前,坚决闯过这个关口。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贺力平教授指出,“三去一降一补”背后有许多制度因素……不与制度改革相结合,“三去一降一补”在很大程度上又会成为表面文章。

深入推进多方改革,解决发展桎梏问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年,需要抢险滩、啃硬骨头,加大改革力度,统筹协调各方面工作,增强改革定力,加强改革协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认为,中国过去快速发展了3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社会财富被创造出来,但在经济和社会的各个环节,也滋生了大量的寄生物,吞噬社会创造的财富,加重经济系统的负担。到目前经济增长开始减速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显得越来越突出了,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恢复不了活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表示,公有制建立以后,在很长时间内还存在着产权的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公有制怎么能够把权利和责任的边界划得更为清楚以及在公产和私产并存的情况下产权的界定和保护两个大问题。

五、落实民生: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2017年“两会”上,民生问题依旧被摆在关键位置。决胜全面小康,让人们共享改革成果既是党和政府工作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打好扶贫攻坚战役,小康路上无人掉队。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蔡志海教授认为,精准扶贫包含了多元合作治理理念和具体实践,精准扶贫既强调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强调要遵循市场的基本规律,构建起了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多方合作,推动贫困治理有效实施。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指出,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时期,脱贫难度进一步加大。要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让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最难,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贫困户“造血”。在稳扎稳打的同时,各地应根据实际进行创新,精准、高效地完成脱贫任务。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确保居民稳定增收的同时,着力缩小城乡之间、群体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还需要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薪酬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综合施策。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王佃利教授提出,要继续探索可持续扶贫方式,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要注重强化农村养老氛围、养老道德方面的教育,将养老问题和农村扶贫问题结合起来。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认为,教育扶贫是最重要的头等大事,首先要体现在义务教育的公平上,不仅是要有学校让每个学生上,还要做到学校质量在全国基本一致。

解决民生民计问题,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迟福林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来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长安教授指出,政府应当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改善职工待遇。同时,努力消除就业歧视,更加关注女性、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就业状况,尽快实现公平就业。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张孝德认为,环境保护事关国计民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环境污染的难题,尤其要处理好经济转型中GDP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山东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周长军建议国家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比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及实施细则的同时,出台更为有效的措施加大对雾霾的治理力度。

政府让利给惠于民,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指出,简政放权极大减少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起到制度保障,降低了企业的办事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办事效率。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胡怡建教授表示,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也是就业的主要载体,把企业负担降下来,激发它们的生机与活力,企业的蓄水池浪花翻滚,创业就业就能如鱼得水。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张效羽副教授认为,减少企业各类税费是本届政府一贯政策,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财税体制和行政收费体制比较复杂……应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各类税费和资源费,为企业降成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稻葵教授提出,要适当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财政税收适当多留一部分给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用好手中的财政收入,给民营经济进一步减税。

六、推进法治:完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今年全国人大全体会议正式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并表决通过。民法典编纂历程走过63年,如今取得实质性进展,专家学者也表达了诸多意见。

民法总则》表决通过,民事纠纷有法可依。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强调,每个人一生可能不会和刑法打交道,但总要和民法打交道,民法典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将保护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制定民法典,是几代民法学人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法制文明的重要体现。北京大学法学院尹田教授指出,民法典将老百姓的民事权利集中加以规定,便于学习、查阅和运用,人民群众手中有了一本民法典,就有了一个“权利保障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轶教授指出,民法典,被人们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总则》就是社会生活百科全书里最重要的一个篇章,是整个民法典的第一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民法总则》是整个民法典的纲要,《民法总则》的内容确定后,整个民法典所遵循的基本的原则、一般的规则随之确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党委书记陈苏表示,《民法总则》在民法典的体系结构中起基础性作用,其编纂工作体现了社会主义民法的精神,体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特色,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不断完善和深化的总结。

民主法治入脑入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清华大学法学院周光权教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立法精细化、精准化,积极回应民生诉求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充分发挥了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西安政治学院傅达林教授指出,从宏大叙述的蓝图勾画,到促进福祉的立法审议,再到事关你我的民生末节,营造出“两会”强大的舆论场,信息网络平台更是极大拓展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朋友圈里全国“两会”的走红,深刻折射出国家民主法治的进步。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建议,用3—5年时间,从法律地位、法律名称、涵盖范围、行业特色的法律需求、行业与社会的法律关系等方面,探求现有法律内容的科学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以及需要增补、调整、修改、完善的内容。

七、布局未来:着眼未来培养更杰出的人才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就“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指出,“双一流”是2015年以后产生的一个新词……到此为止,“双一流”建设顶层设计、配套制度、工作方案、遴选标准、遴选机构、工作程序都具备了。建设“双一流”要着眼于办更好的教育,培养更加杰出的人才。

建设“双一流”需要转变思维,凸显人才核心地位。靳诺指出,中国大学在建设“双一流”进程中,必须寻求和确立自己的“”,把“中国特色”注入大学建设的“”中,体现中国一流大学的学术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指出,“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于先建设,再组织专家委员会评估建设成果,不是哪一所大学,都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提出,立足学科建设,扎根中国大地,才能实现“双一流”的目标。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认为,创新的主要资源是人才,大学是人才集聚之地,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要让人才集聚,特别是高端拔尖人才的集聚有大的提升,需要各方的努力。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岳清唐副教授表示,在一流学科的建设口号下,更要重视跨学科的研究;在一流大学的建设口号下,更要重视一流人才的培养。

建设“双一流”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选择,要用中国模式建一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指出,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事业提出的根本要求。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指出,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双一流”建设是“211工程”“985工程”的延续,但在建设思路方面又有很多创新之处,它将有力支撑国家相关战略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国家与社会发展,必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们的实施都会使中国的大学更加成熟与自信。

八、肃清风气:标本兼治不懈反腐

2016年,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关键问题,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并启动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开展反腐斗争,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2017年“两会”,反腐倡廉话题关注度不减,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始终保持廉洁本色”。

不姑息、零容忍,加大力度打虎拍蝇。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桑学成指出,反腐倡廉是民心所向,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要化压力为动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宽松软到严紧硬有个过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抓常抓长抓细。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表示,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前所未有,“两会”代表委员将就建立制度性反腐长效机制进行探讨。反腐需要继续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保持高压态势,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反腐败重点是要解决目前的权力结构、改革利益格局和革新政治生态。更重要的是通过反腐败来解决目前中国的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山东大学法学院柳忠卫教授表示,不仅要关注“关键少数”的腐败问题,而且要关注身边的腐败问题,特别是对于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微腐败”问题,要一抓到底,坚决铲除。

创新机制设计,探索国家监察体制改革。3月6日,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北京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通过制定国家监察法,赋予监察委员会必要的调查权限,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指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为建立统一而有权威的反腐败机制,以有效地控制公权力为目的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对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反腐败工作的法治化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指出,反腐败国家立法要更新立法思维,提高立法质量,实行精细化立法,科学界定“腐败”概念,细化权力腐败标准和贪污受贿等腐败犯罪行为的刚性要件,提高法律法规在执法、司法中的可操作性、一致性,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自由裁量权过大而导致腐败犯罪逍遥法外。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吴建雄教授认为,国家监察委员会的组建,意味着现行纪检监察合署办公体制运行的调整和优化……监察委员会组建后的合署办公格局,将呈现出党纪检查、廉政调查和反腐侦查相互独立、相互衔接和相互配合的崭新格局,这将极大地提高惩治和预防腐败违法犯罪的法治效能和强大威慑,为构建“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原文刊于《北京教育(德育)》2017年第5期,执笔人: 《思想理论动态》编辑部张晓萌、徐贵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