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六学”思维 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既勾勒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美好蓝图与愿景,又描绘出我国高等教育建设的任务与路径。
时代方位:“双一流”建设的初心与使命
高等教育关乎国运兴衰。自1088年世界第一所现代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创办以来,高等教育历经多个历史发展阶段,功能不断增多、重要性日益凸显,深刻影响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国家间的力量对比。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历史,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兴起更迭与国运的兴衰密不可分。可以说,哪里有一流大学兴起,哪里就有一个国家的兴起、一个民族的兴旺。
“双一流”建设关乎民族复兴大业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从世界总体格局来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从我国自身发展来看,这些年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转折,知识和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大学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应该有所作为,也必定大有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使命就是全面带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以高等教育强国支撑起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双一流”建设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是“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历史使命。一方面,世界一流大学位于科技前沿,其学术研究成果并不局限于本国本民族,而是要造福全人类。从这个角度而言,一流大学必须有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的情怀与担当。另一方面,大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产物。而承认文化多元,尊重包容不同的文明,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因此,一流大学不仅要成为学术、学说的策源地,还要成为不同文化、文明对话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为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流标准:“双一流”建设的要义与要素
“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必须有标尺,即对标世界一流的评价标准;也必须有施工图,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点任务。就评价标准而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坐标系,要按照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的一般规律以及国际通用的规范标准来衡量,在可比指标上下功夫,重视国际各类排名的借鉴价值但不能唯排名论英雄;同时要构建起体现国家意志、中国特色且持续可靠的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就重点任务而言,推进“双一流”建设,有六个方面的核心要素值得重视,即学科、学者、学生、学术、学风、学堂,这“六学”决定了一所大学区别于另一所大学的气质与灵魂。
培育一流学科 。一流学科建设要重点把握好四个字。一是特,即保持特色,建设好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推动学科平原向学科高原乃至高峰转变,坚持以学科特色谋发展。二是优,即优化学科结构,在做强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更加注重探索和催生新的学科方向,统筹资源配置,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撒胡椒面式”的建设,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三是融,即以一流学科建设成效带动专业建设与发展,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同步进行,以新产业、新业态、新需求推动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合互相促进。四是恒,指学科结构优化不能简单粗暴地撤销、合并、拼凑学科,而要遵循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摒弃短期功利化行为,坚持久久为功。
引育一流学者 。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北京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从数量、结构、质量、评价四个方面统筹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引育并重,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逐步增加教师数量。二是优化结构,综合考虑教师队伍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等因素,统筹持续优化队伍结构。三是提升质量,着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能力,为广大青年教师早成才、成好才创造环境、提供支持。四是增强活力,坚持“破五唯、有作为”的指导思想,构建合理的薪酬体系,绩效体现有劳有得、多劳多得和优劳优得的激励导向,使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培养一流学生 。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第一,要把本科教育置于重中之重。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体现的是一所大学的传统和特色。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科技大学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制定学校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本科教育建设目标、重点内容、落实举措、评价方式和保障机制,推动各项部署落细落小落实。第二,要打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一流研究生教育是一流大学和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方面,要根据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特别要加强“高精尖缺”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在导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加强培训、评选“研师益友”先进典型、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等举措,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产出一流学术 。一流大学只有在服务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才能成就一流的高度。第一,要聚焦国家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围绕行业共性难点,凝练科学研究方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第二,要面向科技前沿“无人区”,“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孕育更多原创发现,为世界科技进步和人类知识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努力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和中心。第三,要发挥一流大学多学科汇聚的优势,按照科教融合的思路,创新和优化科研组织方式,凝练研究方向,着力培育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整合创新资源,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建设一流学风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学风所代表的精神与文化,是这所大学最鲜明的特色、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软实力。建设“双一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学风建设,努力形成学生爱学、老师爱教的浓厚氛围,努力培育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兼容并包、充满关怀的大学精神。一方面,要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构成大学精神的核心要素融入到学风、教风、作风、校风等方方面面,构建优良学风、带动改进教风、转变干部作风,最终形成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校风。另一方面,构建良好的大学文化离不开一个“情”字,包括情怀、情感、情谊。大学管理者要有情怀,要把一心一意办教育的情怀转化为工作的动力、转化为对师生的热情服务;老师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感,以爱育爱,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学校要创造环境,教会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更好地与人相处,推动同窗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营造一流学堂 。“大师”与“大楼”都是建设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要素。必要的办学空间不仅是大师们潜心学术、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培养一流人才不可或缺的土壤。建设一流学堂,首先要摒弃以量图大、以量扩张的模式,转向内涵式发展,但是要保证必要的办学空间,不能让空间问题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制约与瓶颈。其次要树立建设精致精细校园的理念。精致,就是在校园建设中体现宁静之美、理性之美、精神之美、历史之美,使学生置身校园犹如置身知识殿堂、置身学术圣地;精细,就是服务管理到位,在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方方面面体现人本精神,做到细致、专业、高效。
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方向与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纵观世界各国,一流大学既有共性也各具特色。对我国而言,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逻辑、现实国情、时代要求都决定了“双一流”建设要呈现出显著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四个服务”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最鲜明的价值追求,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最根本的政治保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最坚实的制度基础,求真务实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最基本的精神。
办好中国大学,必须强化党的领导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双一流”建设对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果党的领导得不到相应加强和改进,“双一流”建设必定会缺乏主心骨、偏离轨道。第一,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第二,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各项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双一流”建设中凝聚人心、鼓舞干劲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三,要加强立德树人工作体系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主渠道”,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上下功夫,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既要有惊涛拍岸的气势,也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占领“主阵地”,激活实践第二课堂、坚守网络新课堂、用好社会大课堂,形成“主渠道”与“主阵地”相互守望、共同发挥作用的良好育人态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办好中国大学,必须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一流的大学治理模式。高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不断完善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大学章程为基础,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为支撑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坚持民主集中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效率,为世界大学治理模式提供中国经验。其次,要落实党委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有机统一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教授治学等几个方面的力量,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在办学治校中的主体作用,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上下功夫,切实保证学校各项改革和发展工作顺利进行。再次,要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全面提升领导干部办学治校能力与水平,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学校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办好中国大学,必须坚持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高校作为弘扬科学、追求真理、培育新人的高地,理应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求真,意味着大学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规律,特别是要探索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以及高等教育规律。求真,也意味着大学要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把实事求是作为解决一切难题的灵丹妙药。务实,要求学校事业发展找准定位,不搞运动式建设,不贪大求全,要求坚持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明确实干为先、落实为要,建立“双一流”建设的落实机制,让有为者有位、实干者受益。
(文章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1期)
(责编:杜嘉庆、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