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项目“中国文化知识辞典”专家论证会在北语召开

11.04.2016  17:33

      4月8日下午,国家级项目“中国文化知识辞典”专家论证会在北语召开。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召集专家,研究启动第一期中文母本、英文母本等内容的编纂筹备工作。
      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翻译处处长蒋好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卓越教授、执行主任徐宝峰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罗林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刘北成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唐晓峰教授,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刘航及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词典室杜祥等十余位专家参加会议。
      “中国文化知识辞典”以汉语为源语言,世界各国语言为直接目的语,内容涉及思想观念、艺术美学、历史典故、社会风俗与器物自然五大门类;编纂目的在于通过向全球译者和读者及时更新中国知识、精准解释中国文化,为中国作品对外翻译与传播工作提供基础性服务。论证会上,各界专家就“中国文化知识辞典”的词条数量及选词标准、计划参考书目、例词风格、操作流程以及外国专家参与流程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建设更科学、有效的编委会建言献策。
      蒋好书指出:“此次会议聚集专家、相关学术机构出版人才,以及国际合作的出版社,来共同开发一套真正能代表21世纪中国文化在世界上自我表述的,拥有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结构的辞典。项目第一期计划启动中文母本2000个词条共120万字的建设工作,以及英语、西语和阿语版本翻译与4个版本辞典的制作工作。”
      黄卓越表示,中国文化知识辞典的编写首先应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有层次地深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器物自然。在编写小辞典的程序上,应该先完成中文母本的编纂,再进行其他语种的翻译。

      刘航认为,小辞典的编写一定要照顾到国外受众的喜好和需求,实地调研,在做好书籍定位和群体定位的基础上,回归到学科领域,先建小库,再建大库。辞典的水平、文风既要符合外国人的需求,又要适合项目要求,并建议将在海外热销作为项目的核心理念。

      周洪波提出:“在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主流声音和外国人对辞典的接受度、认可度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另外,词条内容的选择应区别于普通辞典,突出特殊性。”
      与会的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原副院长李红印、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原主任赵金铭、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唐晓峰等专家纷纷阐释了用户需求的重要性,辞典的编写需要时刻关注用户的接受能力与需求动态,建议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
      罗林以阿语辞典编写为例,指出:“在编辑阐释词义的时候,需要向汉学家以及其他专业人士请教,针对地区、语种及相关的核心词汇进行分析汇总,在不会造成误读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读本。”
      会议最后,专家就“中国文化知识辞典”在海外销量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对开展辞典的编写工作表示积极予以支持。

会议现场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