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发言摘登
5月10日,教育部在京召开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部分省市教育部门、部分高校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会议。现将会议发言摘要刊登如下。
加强党委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郝平
一年来,北京大学党委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担当主体责任,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一、党委切实把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引领思想,服务国家
如何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服务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是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北京大学党委始终旗帜鲜明,切实把好方向,把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办学职责,大力实施“领航计划”,整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力量,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辐射和引领。党委牵头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抓教材体系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确保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探索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模式,遵循规律,落实责任
学校党委努力探索并把握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依法治校和对外开放的力度。同时,坚持党管人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统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管好阵地,强化对课堂教学、学术讲座、国际会议及各类社团组织的学术活动的管理。引导教师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既鼓励开展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又要求教师严守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
三、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开放包容的良好生态,涵育学术,激活思想
学校党委提出,要乘风破浪“开大船”,就必须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中大力提倡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鼓励不同学科之间、学者之间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交流互鉴、交叉融合,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学校成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致力于为更多跨越学科界限的互动、更有深度的跨文明对话与交流搭建平台,追求“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
学术事业需要养“元气”,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学校党委狠抓风气建设,努力为师生提供治心养性的宁静空间。坚决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让教师们组织上有依靠、生活上有尊严感和幸福感、工作中更加安心,能够专心于学术,充分释放活力、充分施展才华。
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顾海良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要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坚定“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遵循
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从治国理政高度来看,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实质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国家事权。推进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重要的是要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二、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教材体系建设中,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要做世界学术的贡献者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自觉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穿于教材研究和教材编写的全过程。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切实提升“中心”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特别要提升教材体系建设中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信念和信心
要以教材体系建设的新成果来体现、支撑和彰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发展。要提升教材体系建设中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信念和信心,形成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使教材体系在提升国家教育和文化力量,体现国家综合实力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要创新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体制机制,集中各学科骨干力量,统筹优质资源,进一步提升教材质量,提高教材的使用率和覆盖率
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过程中,教育部党组和工程领导小组给予高度重视。现在,教育部“马工程”96种重点教材中,完成初稿的有85种,其中正式出版和印制中的有57种。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推广和使用协同机制,有效提高“马工程”教材的使用率、覆盖率。
深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建设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院长 郑德涛
推进中国特色智库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从根本上保证提升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
一、坚持正确方向,明确智库建设发展思路
把握智库建设的正确方向,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宏观思路上,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坚持中国特色和国际知名的关系。“中国特色”最核心的要求是以直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而“国际知名”中最突出的元素应该是“中国特色”。二是处理好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的关系。内涵建设的关键是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制度建设为保证,外延发展是指要做到“小机构、大网络”“专职与兼职”“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内涵建设是外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外延发展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和水平上的内涵建设。三是处理好决策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关系。四是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二、坚持问题导向,加强与决策部门的沟通联系
高端智库与决策部门建立紧密沟通联系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可较好解决当前智库建设普遍存在的供需对接不畅、研究成果质量不高、智库成果难以转化为政策等供需失衡问题。只有了解决策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才能有效提高智库研究质量。
三、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智库发展的体制机制
遵循智库发展规律和决策咨询工作的内在要求,汇聚资源条件,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建立推动智库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人才队伍及其支持机制,才能为提高智库研究质量提供长效机制保障。
中山大学高度重视高端智库建设,明确提出建设好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是学校“十三五”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不仅给予研究院必要的人、财、物支持,还出台了多项有利于智库健康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为研究院提高研究质量和推动内容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
建设高水平的国家高端智库任重而道远。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不断提升高端智库的影响力,努力发挥高端智库的外脑和参谋作用。
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质量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 葛道凯
一年来,江苏省积极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质量,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对省属高校普遍进行了一轮巡视,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高校必须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作为重要职责,让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唱得更响亮。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要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优化学科布局,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二、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质量,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引领
就教学工作而言,一方面,要回归课堂,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创新方法,讲究教学艺术,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宜的“滴灌”结合起来。
就研究工作而言,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引导教师注重研究我国建设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执政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方法。另一方面,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工作,更好地指导和服务实践。
三、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质量,必须坚持科学评价导向
一要看高校能否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是否得到巩固,“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要求是否落实到位,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要求是否得到有效贯彻。二要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是否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坚持求实学风,树立精品意识。三要看学校是否有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南开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逄锦聚
进一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更加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着力开展五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当代意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概括这些原理并将其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根本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蕴含着丰富的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思想,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必须加以贯彻和体现。
三是当代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总结。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提供了丰富经验,也提出了进一步创新回答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应充分总结这些实践经验,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和主题,进一步给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回答。
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经济思想研究。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积淀了丰富的经济思想,这些经济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宝贵财富。应当总结中华民族传统经济思想,汲取其精华并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使其与当代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提供丰富的滋养。
五是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借鉴。世界各国经济学长期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包含着许多关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科学分析方法和理论。在科学分析和检验基础上,汲取这些成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有益的。
深入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三个维度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秦宣
当前,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加强和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为此,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一研究的三个维度。
一、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度,深入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如何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
继续深化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必须弄清楚这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要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其逻辑关系;要通过研究回答为什么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贯通结合;要结合历史与现实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意义。
二、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维度,深入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如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
继续深化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必须弄清楚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弄清楚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要通过研究说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哪些方面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说出了许多新话,既遵循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反映了现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要通过研究说明这一思想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三、要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维度,深入研究和回答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如何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行动纲领的
继续深化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必须弄清楚这一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史上的地位,弄清楚这一思想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意义;必须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拿出现代国家治理的“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眼界、坐标与要务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白显良
要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要的是明确学科建设的眼界、坐标与要务,概括起来九个字:开眼界、明坐标、抓要务。
一、开眼界
在眼界问题上,一要“向上看”,二要“向下看”,三是不能盲目“向外看”。
“向上看”,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兼具科学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学科建设要努力向党中央的要求看齐,努力向党的理论创新发展要求看齐,努力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求看齐,努力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看齐。“向下看”,是强调学科建设要扎根实践,确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不盲目“向外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在所谓世界接轨、国际标准的盲从中迷失自我。
二、明坐标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既要明确时代坐标,也要明确实践坐标,还要明确学科坐标。
明确时代坐标,就是要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当今时代的关系。世界的未来发展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建构和智慧贡献,时代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展示其理论光芒提供了难得契机,中国人要用中国话语讲出中国故事、提出中国方案、形成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
明确实践坐标,就是要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直面事业发展的理论命题与实践难题,努力为推进事业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和人才支持,增进学科自觉。
明确学科坐标,就是要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既要遵循共有的学科发展规律开展建设,形成良好的学科生态关系,也要高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伟大旗帜,担负发挥学科引领、导航功能的重要使命。
三、抓要务
一要抓好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真正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质课程。
二要建好学院。中宣部、教育部启动了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遴选工作,教育部还抓了示范马院建设,不少地方也开展了省市党委宣传部与高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下关键是要建好重点马院、共建马院,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全国的马院建设。
三要建好队伍。教育部在队伍建设上采取培训研修、学历学位提升、择优支持等措施,还遴选支持优秀教学科研团队,为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的关键是如何在抓好基础队伍建设的同时培育学科学术骨干和领军人才。
(原文刊于《中国教育报》2017年5月11日第6版)
原文链接:
[中国教育报]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发言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