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杨光斌:为什么总有人对中国政治产生误判,因为——关于政治的所谓流行看法不靠谱

22.02.2016  19:26

读者王季提问:当前,为什么不少人甚至一些学者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判断不准确?

很多人关于政治尤其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判断,之所以一错再错,其中的关键原因在于他们的“政治观”出了问题,即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政治,或者说弄不清政治的本质是什么。

政治权力是国家权力的代称,而国家权力无疑涉及方方面面的权力,其中包括经济权力、军事权力、文化权力、社会权力和作为上述权力关系总和的政治权力,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因素都是政治的基础或者说重要内容。在这个意义上,古人的政治观值得重新温习:政治是共同体的善业,即关于国家的整体性事业。这也就是为什么政治学一直被称为“国家学”,政治学也是最古老的学说,因为有共同体就有如何治理的问题。

在近代,作为“国家学”的政治学,首先分解出经济学,继而诞生了社会学。仅这三门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还不够,三大学科又被肢解成各种琐碎的分支学科,彼此门槛很高,壁垒森严,结果城堡中的人事实上变成了井底之蛙,各学科的人对于作为“国家善业”的政治的知识大多是碎片化的。基于此,关于“国家”命运的判断自然是不可靠的。历史学如何呢?要说历史学是关于一个国家变迁历史的研究,似乎更能整体性地把握国家命运。但是,历史学离不开观念学的历史观,即国家历史的记载和研究都是经过观念过滤的,企图发掘历史“真相”只不过是另一种观念化努力而已。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但是,历史本身并不是“答案”,历史学也不能提供“答案”,否则国家治理就再简单不过了,各个国家也就没那么多麻烦了。如果说这些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关于政治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那些应用性学科比如法学、新闻学关于政治的看法更“专门化”了,更不是政治的整全性知识。

除了学科视野的狭隘性让不少人习惯于盲人摸象外,更严重的是二元对立世界观认识论(比如政治与经济的二分法、国家与社会的二分法)导致研究政治学的不懂经济,反之亦然。经济和民生是政治的根基,不懂经济不懂民生,事实上也就是失去了谈论政治的资格。在二分法的政治观那里,政治学所谈论的种种制度和观念都是政治的表层现象。

政治乃治国之道。作为治国的学问,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民生,这是政治的根基。比如,一个家庭三代人可能有三种政治观,年轻人要求的是自由,父辈要求的是稳定的工作,而爷爷奶奶则希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三种政治观都重要,但根本的政治还是民生性的工作机会与社会保障,而且没有民生的自由毫无意义。美国人深谙此道,一方面对外大谈自由与民主,但两百年来面对不断的国内危机,其应对之道总是经济上的和民生上的,少有政治制度上的革新。相反,苏联试图从政治制度层面解决自己的危机,结果一劳永逸地葬送了自己。

知识分子尤其是政治学者以谈论政治为天职,但是有时因为受狭隘的甚至是虚假的政治观的支配,很多人谈的政治必然是不靠谱的,与“治国之道”背道而驰。这并不是说不能谈论政治,但是必须首先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乃至“博学的无知”,必须承认自己之所见不过是管中窥豹。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原文链接:

[北京日报]为什么总有人对中国政治产生误判,因为——关于政治的所谓流行看法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