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减贫”:世界减贫史上最大贡献

14.06.2017  21:27
原标题: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 题:“中国式减贫”:世界减贫史上最大贡献

  新华社记者王建刚 包尔文

  6月13日,瑞士日内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5次会议上,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马朝旭代表140多个国家,发表了题为“共同努力消除贫困,促进和保护人权”的联合声明。

  代表这么多国家在联合国会议上就减贫问题发言,充分说明中国减贫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创新扶贫举措,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我们不应忘记,过去十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今年初这样评价中国的减贫成就。近日,他又通过其发言人迪亚里克就减贫话题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从谈话内容不难看出,中国减贫成就给联合国官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制度优势与杰出领导

  坚持政府主导战略、实行开发式扶贫方针、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模式、动员全社会力量扶贫济困……所有这些经验铸就了“中国式减贫”,在世界减贫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中国印记。

  “中国式减贫”,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成为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说:“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也是绝无仅有!”

  联合国官员们对中国减贫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做过深入细致的思考和研究。古特雷斯强调,统筹兼顾、步调一致是中国减贫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此言不虚,中国减贫史就是最好佐证。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就正式启动了大规模扶贫。90年代,《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发布,开启了制定扶贫计划的先河;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两份纲领性文件先后发布,引领着扶贫事业不断前进。

  中共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为干部群众戮力同心的国家行动。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脱贫攻坚任务作出部署,以确保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不少国际人士认为,中国在减贫事业中能确保全国一盘棋,关键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机制优势也是中国减贫事业硕果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特雷斯指出,中国拥有一个专门负责扶贫工作的跨部门领导机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这个小组由来自政府各个部门的成员组成。他对该小组在减贫中所发挥的领导作用表示赞赏。

  “这种机制让减贫中出现的所有相关问题都可以得到处理,并使各项减贫措施得到全方位落实。”古特雷斯强调。

  在另外一些联合国官员看来,中国减贫工作之所以能扎实、有效推进,与中国政府的领导力密切相关。

  海伦·克拉克说:“中国领导层正积极建设包容性增长模式,为减贫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

  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到国务院扶贫办组织开展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从改革考核机制到整合扶贫资金、激活金融活力,到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所有这些都让国际组织对中国政府在减贫工作中的领导力刮目相看。

   精准扶贫与经济增长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联合国不少官员对中国的精准扶贫赞赏有加。古特雷斯就是其中一位。他指出,中国的减贫成就显示,减贫努力需要精准意识,要统筹兼顾,要有长期的战略规划。

  古特雷斯讲这番话是基于对中国减贫实践的深刻理解。

  在推进减贫事业中,中国政府致力于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努力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同时,还努力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形成了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为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脱贫攻坚基本方略,中国各地纷纷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准确识别,确保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实现脱贫全覆盖,从而让政策红利更精准、更公平地惠及广大贫困群众,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中国的减贫模式是正确的。”联合国粮农组织高度评价中国的脱贫攻坚基本方略。

  在古特雷斯看来,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转型也对中国减贫努力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中国的成功说明,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转型带来的就业和收入增加,对中国的减贫事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说。

  这些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提高了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央基建投资用于扶贫的资金的增长幅度,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都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此外,中国省级财政、对口扶贫的东部地区也相应增加了扶贫资金投入。而确保扶贫资金的投入离不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国减贫的“溢出效应”

  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对联合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减贫事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国际社会对此高度评价。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已从1990年的19亿降至2015年的8.36亿,中国在其中的贡献率超过70%,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本·滨瀚近日指出,亚洲曾是全球最贫困的大洲之一,但现在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帮助亚洲人民提高了生活水平,减轻了贫困状况。他说:“很明显,中国是这一成绩的最大贡献国。”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马文森近日也表示,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消除贫困是其中之一。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整个脱贫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古特雷斯认为,中国的巨大成功和在减贫方面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对全球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他强调,通过分享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中国能够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寻找到最好和有效的减贫政策。

  2016年10月,来自马拉维、加纳、肯尼亚等15个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官员来到北京,参加“2016年发展中国家公共服务与减贫官员研修班”。中国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已成为一张亮眼的国家名片,吸引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关官员不远万里前来取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中国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洋洲的数十个国家提供了医疗援助,还先后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

  从受援国到援助国,从贫穷落后到减贫模范,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