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人民大学举行

25.02.2017  14:39

2月2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和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人民大学举行。本次会议对2017年1月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出席研讨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闫衍,财新智库董事总经理钟正生等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17年开局中国经济呈现出一个最新特征:价格完成“U型”回升,CPI、PPI、进出口价格、综合性的GDP平减指数都呈现出“U型”走势。

报告显示,2017年开局价格完成“U型”回升:首先,从消费领域来看,CPI呈现出明显的“U型”回升,且基本可以排除春节因素主导的可能。其次,从生产领域来看,PPI完成“U型”回升的态势更为明显。再次,从进出口贸易来看,进出口价格指数同样呈现出“U型”走势。综合来看,GDP平减指数表现出强劲的“U型”回升态势。

当前价格“U型”回升反映了经济基本面的重要变化。2017年开局中国经济持续升温,当前物价回升首先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回暖,包括制造业企稳回升。价格回升也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回暖,尤其是进口需求较快回升。价格回升更反映了市场供需结构的相对变化。2016年中国经济运行企稳回升:中国经济增速重回世界第一;经济结构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在需求结构上,中国经济对投资和外需的依赖度不断下降,在产业结构上,中国经济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度下降,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产业新增长点交替涌现;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农民工增速首次回升;企业绩效大幅改善;市场主体信心回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进展。

价格实现“U型”回升对中国经济的最大影响,是使中国经济摆脱“通货紧缩”的压力。首先,价格回升减轻了“债务-通缩”压力。其次,价格回升将带动企业绩效改善。再次,价格回升将带动企业投资增加。再次,CPI价格回升可能意味着居民生活成本的相对提高。最后,价格回升释放了货币政策在防范资产泡沫和应对汇率贬值方面的操作空间。

2017年价格走势对中国经济运行有两个核心风险点。第一个风险点在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抬头,尤其是“输入型通胀”可能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PPI主导价格结构的变化,加上与CPI位势互换,可能会导致2017年PPI向CPI的传导加速。第二个风险点在于,当前物价上涨不均衡,特别是工业部门内部行业分化较为严重,一些行业可能会面临高成本和低价格的双重挤压。

通过对比价格调整的六个阶段,报告指出,当前价格调整已经处在第四阶段向第五阶段的转变期,说明中国经济筑底已经取得实质性胜利,即将步入一个新的结点期。在此基础上,报告对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展望。预计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稳中向好,GDP增速有望达到6.5-7%,CPI涨幅为2.5-3%。

与会嘉宾围绕1月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分析报告进行了深入研讨和点评,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吴庆研究员表示,对于2017年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研判,必须考虑国际环境的各种变化,比如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等,这些所谓的黑天鹅事件意味着世界局面正在发生变化,而且所带来的影响还会延续一段时间,甚至可能是永久的。

钟正生总经理认为,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都强于预期,但这种短期回稳基础能否持续,目前至少资本市场认为不太踏实。他赞同报告中对今年的定调,确实看到今年很多积极向上的因素。同时表示,仅一个月的数据太短,对全年经济作出向上的判断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刘元春副校长认为,业界对于世界经济在2016年触底的判断目前还只是一个猜想。很多对于世界经济向好的分析报告都对特朗普执政时期的美国经济寄予厚望,但是特朗普的财政政策正在面临美国财政悬崖、国会阻击、美国国债变化不定等多种问题,存在着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有限,负面效应可能超出预期。当然中国经济目前状况向好,但仍不能以简单的乐观或悲观的情绪去看待。他表示,对于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判断,应该超越通俗的两分法,即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衡量,而应该有更深的研判,这样才可能对目前的政策举措提供智识支持。

闫衍董事长则认为,最新的宏观投资数量有改善的迹象,贷款的增速相对比较快,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中长期投资能否是真正的转化为制造业投资,如果这部分信贷增长没有真正转化为制造业投资的增长,未来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可能还是存疑。总之,宏观向好的趋势可能还会持续,未来能否出现前期预测的“前高后低”的增长趋势,或者改变这样一个“前高后低”的增长趋势,关键取决于制造业盈利改善和制造业投资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