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入世十五周年专题讨论会”在人民大学举行

06.12.2016  22:44

12月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入世十五周年专题讨论会”在人民大学举行,同时发布会议主报告《新开放战略与全球贸易规则重构过程——中国入世十五周年的反思与展望》。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杜厚文出席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唐宜红,南开大学发展战略部副部长、《南开经济研究》主编李坤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研究员、《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孙杰,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雷达等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吴晓球副校长在致辞中肯定了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学术团队对社会热点与现实宏观经济形势的高度关注,以及其立足于中国国情、运用学术力量和学科力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学以致用的治学态度。吴晓球副校长表示,加入WTO对于中国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首先是对全球贸易规则和理念的了解和熟悉,使中国得以更好地参与竞争,乃至领导全球;其次是实现了多赢,既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也实现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加入WTO,对于我国提升法制观念、开阔国际视野,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吴晓球副校长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和国际化寄予了厚望,他认为一个开放的、发达的、具有全球视野的金融体系,将为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主持会议第一单元。

雷达教授代表课题组发布了会议主报告《新开放战略与全球贸易规则重构过程——中国入世十五周年的反思与展望》。

报告指出,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年以来,中国发生了不曾预见的巨大变化,深度融入了全球经济。中国积极抓住战略机遇,主动调适,全面参与,拓展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并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的浪潮中,肩负起世界赋予中国的责任与使命。15年来,中国在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制度改革、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全球价值链的展开和深化是促成过去30年全球贸易和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中国正是抓住了经济全球化这一发展趋势的机遇,迅速崛起为全球最主要的贸易大国和经济体之一。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入世”15年之际,全球价值链这一阶段的大规模展开和深化过程已告一段落。与15年以前相比,我们将面对的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全新发展环境,将面临更为复杂的问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和地位亟待提升;中国企业面临强烈的外部冲击;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同时将对国内社会产生巨大冲击。

报告指出,随着全球经济贸易模式的演进,全球贸易治理制度、国际贸易规则体系也都在不断变化发展。面对全球贸易治理制度框架和全球贸易治理规则的演变,中国坚持认真、积极回应。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不强调形式上的多边主义或区域主义,而是依靠现有机制,可以是双边的,也可以是区域的,或者是其他的务实推进。这一特点是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状况的,是从发展立场出发的制度构建。

报告还聚焦中国新开放战略的前景展望,指出无论多边贸易体制还是区域贸易协定,在当前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这种形势造成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丧失了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共识和支持,因此当前并非推动大规模、全局性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适当时机。中国推进全球贸易治理的首要目标仍然是推动WTO多哈回合。

讨论会第二单元由王晋斌副院长主持,与会专家与嘉宾就中国入世十五周年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杜厚文副会长表示,从世界历史上看,经济全球化经过两次大的波动或者倒退。而当前出现的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反全球化的趋势,反对自由贸易趋势等,也会影响到世界经济的的发展走势。

唐宜红院长认为,全球贸易治理首先需要在治理理念上求同存异,同时还需要寻求国家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从而为全球的的贸易和经济治理提供更好的基础。

李坤望副部长对当前全球贸易发展的态势进行了判断。

孙杰主任认为,加入WTO十五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全球贸易下降以及中国在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下降的双重挑战,接下来中国经济如何发展和突围,也需要关注TPP、TIPP,甚至RCEP等一系列的规则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