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传承好家风要有时代感

03.03.2015  13:04

  “何为‘最美家庭’之‘最美’?含义很广。我觉得,自我感到幸福,感到满足,没有怨气,知足常乐。我和杜荣娣,每天总是美滋滋的,这就是‘美’!”春节期间,来到北京东四五条社区居民石效武和杜荣娣夫妻俩的家中,记者亲身体会到这个“最美家庭”中“美”是怎样的滋味。

  石效武和杜荣娣都是大西北的奉献者。1970年开始,从延安到青海,从新疆到陕西,从甘肃到山西,他们相识相知,共组家庭。20年的大西北插队生活中,他们睡过帐篷,住过地窝子,苦中作乐,相伴相知,患难与共地度过了他们的青葱岁月。婚后,两个孩子的先后到来亦令他们感情甚笃。

  直到1986年,这对“老北京”夫妻才从山西调回北京工作,回到了他们的石家小院。石效武是满族人,家族曾两代单传,直到石效武这一代才“玉树繁花”,有了四男二女六人,组成了六个小家,住在一个屋檐下。现在父母去世已有5年,但石家兄弟姐妹六家依然和睦如初。

  只不过,与兄弟姐妹比,由于回京较晚,再加上养育着两个孩子,石效武收入较少、财产不多。条件好的兄弟姐妹都换了大房子搬离了胡同,石效武和老伴仍住在“蜗居”里。但他和老伴毫无自卑心理,反而因为精神满足、教子有方,甚感充实。因为他们的家训是“知足常乐、能容自安”。他说:“至少在我这个老大(长子长孙)这里,是传下来了。”

  石效武曾用心思考: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好的家训格言如何传下去?“这就需要改进‘传’的方法,要学习新的时代语言。”石效武说。除了学会年轻人的语言,便于与小字辈交流,石效武夫妻俩的教育方法仍是“身教重于言教”。生活中,他们重视教育,不慕虚荣,日子过得充实愉快。

  哪怕收入再低,为教育投资,石效武夫妻毫不犹豫。现在,女儿是博士生,石效武笑言:“她的学历不怕‘查三代’——从大本、硕博连读,均为国内外的名牌大学。”

  儿子曾在空军服役5年,从事轰炸机的仪表检修,是大家信得过的技术能手。最令石效武自豪的是,1998年儿子在松花江抗洪抢险中,不仅冲在第一线,还把“暂时不够一人一件”的救生衣留给了战友。

  也许是受到父母“行万里路”的影响,儿女和二老一样,年轻时走南闯北,得到了全方位的历练。

  虽然现在子女不在身边,但一个屋檐下的两位老人还是想方设法酿造生活的情趣。插队时,杜荣娣便是文艺尖子,热爱唱歌跳舞,而石效武则是名副其实的文艺青年,是读书作诗的一把好手。退休后,他们把自己的爱好与特长继续在社区里发扬。十多年来,杜荣娣一直积极从事社区活动。而石效武则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诗词班,还发挥余热给社区报做校对。同时,作为一名老党员,石效武还参与社区“民情速递”,热情为民解忧。这一天下来,他们“从早到晚闲不住”。
 

编辑:ruby
京民执罚〔2019〕16号
序号 处罚决定书文号 被处罚人名称(姓民政局
2019年2月城乡低保和城乡特困人员救助情况
    截止2019年2月28日,我市城乡低保人员6.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