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召开
11月12-13日,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6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农业经济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协办,会议主题为“促进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国家食物与营养委员会主任委员万宝瑞,全国政协社会与法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会长王巨禄,中国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陈萌山,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吉林省原副省长杨庆才,国家粮食储备局原局长高铁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农业部办公厅主任叶贞琴、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政策法规司司长张天佐,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唐园结,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务院参事何秀荣,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曲福田等出席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唐忠,苏州校区党委书记兼国际学院、中法学院院长朱信凯,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利庠等专家学者360余人参加会议。
12日上午,会议在苏州校区图书馆开幕。开幕式由尹成杰会长主持。
曲福田市长在致辞中对各位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齐聚苏州表示欢迎。他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所做的工作,并介绍了新时期苏州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曲福田市长表示,此次农业经济学会年会在苏州召开,既是各位领导和专家对苏州有关工作的鼓励,也为苏州分享和汲取各位专家的经验智慧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他期待各位专家在苏州通过研讨碰撞思想火花、发表真知灼见的同时,对苏州农业农村工作提出提宝贵意见,助推苏州农业农村工作迈向新台阶。
张建明常务副书记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欢迎各位与会嘉宾来到苏州校区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他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历史和发展现状,以及苏州校区在异地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中取得的成绩。张建明常务副书记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在相关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希望大家在会议中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围绕主题交流研讨,为“新常态”下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献计献策。
陈晓华副部长代表农业部致辞并做题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题报告。他表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决策,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抓好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三项任务。在去库存方面,要聚焦在玉米和棉花上;在降成本方面,要多措并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在补短板方面,要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陈晓华副部长希望大家深刻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论坛主题,广泛交流、深入研讨,形成更多有益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真知灼见,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而共同努力。
北京庆牌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南庆代表年会义捐企业致辞。他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结合长期从事涉农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工作经历,从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融合步伐的加速、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五个方面,介绍他对当前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认识和体会。
随后的年会主题报告阶段由张天佐司长主持。
陈萌山书记作题为“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的主题报告。他强调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引领作用,认为把握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随后他分析了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并从创新主体、财政投入、资源配置、科研创新机制、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和全球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和对策。
万宝瑞主任在题为“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的报告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纵深发展、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不断融合的大环境下,农业发展呈现出新特征,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他认为必须树立系统理念,找准着力点,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探索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段应碧会长在“农村需要建立公益性小贷机构”的主题报告中,结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项目贷款的案例指出,我国农村贷款困难的现实问题,归根结底是现代金融制度与中低收入农户的特点不匹配导致的。他认为,解决贫困农户贷款问题必须建立一个可持续、公益性的小贷机构,按照农户的特点设计信贷产品,以满足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王巨禄会长以“改革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为主题,指出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农业现代化在“四化”中仍然是短板,应该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加快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动我国“四化”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铁生局长作了题为“研究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的报告。他指出,我国粮食安全与世界粮食安全密切相关,应该加强国内外粮食市场的联动包容,共同面对粮食安全的新挑战。他呼吁研究者要开阔视野、勇于担当,把世界粮食安全研究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培养队伍,建立机构,为推进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柯炳生校长以“欧美农业补贴政策新发展及其启示”为主题,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进行了详细分析。他在对比欧美国家农业补贴政策上的异同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重点围绕我国在农业领域要不要实行市场机制、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如何采取最有效的补贴两个问题进行阐述。他认为,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来看,欧盟的农业补贴政策更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尹成杰会长以“普惠共享是制定‘三农’政策的重大理念”为主题发表演讲。他指出当前我国处于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高三农政策的普惠性和共享性是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因此应该制定普惠共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扶持的力度,不断转变政策思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有力推进普惠共享政策的有效实施。
当天下午的专题报告阶段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黄延信主持。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作题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几个问题”的专题报告。他强调了创新发展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以及初步形成的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格局。他认为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需要创新发展,一是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二是推进农村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是发挥技术驱动、市场拉动的“双驱动力”。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陈炎兵以“小城镇、大战略——建设中国特色小镇的战略思考”为主题,介绍了特色小镇具有的空间、产业、文化、服务四个基本要素。他提出在建设特色小镇时需要处理好特色与本色、服务与管理、保护与开发、政府与市场、传统与现代等几大关系,并认为要以“千企千镇融合工程”新模式来建设农业特色小镇,推进农业的现代化。
唐园结社长作题为“中国农业如何‘走出去’布局国际农业产业链”的报告。他提出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开放、共享的特点,并谈了自己的三点认识:一是当前我国农业实现全球化布局的条件基本成熟,历史机遇难得;二是农业“走出去”应从生产产品向全产业链的角度来思考和谋划;三是世界对于中国“走出去”战略有所担忧,要用政策扶持企业。
北京大学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黄季焜作题为“全球背景下中国农业的发展与政策”的报告。他从全球农业大背景、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演变以及中国农业改革经验与面临的挑战三方面,就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他认为,要进口饲料粮保证畜产品生产,并且充分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要重视生产力增长,并且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最后他总结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四大经验: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改革和农业投入。
何秀荣教授在“农产品供给侧问题、判断与政策选择”的报告中,通过三个例子分析了农业品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区分了供给侧问题与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他认为当前中国的大宗农产品问题是供给侧问题,而不是结构性问题。供给侧问题可以分为质量问题、农业资源问题以及国际竞争力问题。在这三个问题中,首要和主要的是国际竞争力问题。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罗必良以“合约短期化与‘空合约’现象”为题,提出农地租约常常具有“短期化”的特点,短期租约将会产生“驱逐”长期租约的趋势。在租约短期化的同时,农户的农地流转不但表现为“不完全契约”,而且出现了“空契约”现象。在此基础上,罗必良提出,从不完全契约到完全契约,再到空契约,可视为一个关于契约演进的谱系。
唐忠院长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地权分散而经营适度集中”为主题,从“中国经济可持续吗”、“中国农业能养好中国人吗”这两个问题出发,阐述他对农地制度发展的认识。通过借鉴国外的农业模式,他提出中国农业需要解决土地与劳动、政府与市场、人与自然以及中国与世界等四大关系。在土地与劳动的动态匹配问题上,土地制度应当趋向地权分散而经营适当集中的稳定模式。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邓继海作题为“中国农业绿色发展业态、机遇与举措”的报告。他简略介绍了国外农业绿色发展的状况,提出农业现代化的薄弱环节需要与绿色化融合发展,形成未来农业发展基本方向。同时,他提出需要在农业本质和绿色经济本质两个维度上分析中国在农业绿色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有关配套政策。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永常在“4.n维空间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报告中,提出要使用4.n空间农业规划方法来整合科技资源,加速成果转化;要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咨询服务三农;要创建高新企业,探索创新创业;要通过物联网、数字沙盘、大数据分析系统三方互动建立起智慧型咨询服务平台,以更好地对农业区域进行规划。
张利庠常务副院长发表了“三产融合与中国农业新趋势”的报告。他提出三产融合的概念,即以农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二三产业为引领,推进要素聚集、产业联动、体制创新和一体化运作。他认为要催生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破解三产融合的办法是做大规模聚焦点,做长产业衍生点,做长品牌闪光点,做圆循环点,做强社会服务业的支撑点。
在中国农业与发展“长江学者高端对话”环节,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朱信凯主持高端对话,并与北京大学黄季焜教授、山东大学黄少安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罗必良教授和河南农业大学马恒运教授四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一起,围绕“农业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交流。
13日上午,陈萌山书记主持大会报告阶段。
陈锡文副主任作题为“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大会报告。他认为,由于我国经济市场的价格管控、国际市场价格的大幅变化、全球经济复苏的困难重重、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等原因,导致我国农产品出现一方面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另外一方面进口的数量又不断增加的问题。他认为,要通过科技提高效益、通过市场价格形成产业调整、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加快中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等举措,有序解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李春生副主任以“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主题,分析了当前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效益不高的问题和原因,系统介绍了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情况,并重点围绕如何推进产业融合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培育多元化的产业融合主体,二是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形成产业融合的可持续的体制和机制,四是强化政府部门的联动效应。
张红宇司长在题为“建设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强势农业”的报告中,从我国大国地位出发,分析了建立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农业发展问题。他结合国际案例与中国农业发展实际,重点从把握大势、准确定位、有所作为三个方面就如何发挥中国优势、建设强势农业做了重点阐释。他认为建设强势农业,需要不断加强制度创新、技术提升,依靠政府在投入、价格、补贴、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大会报告后,会议代表分三个小组进行交流。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翟琇、贾大明、罗久序分别主持会议三个小组的交流会议。
13日中午,2016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举行闭幕式。
闭幕式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秘书长王东阳主持。
尹成杰会长做大会总结。他高度肯定了此次会议取得的丰收成果,并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安全与国际粮食安全治理、新形势下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创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特色小镇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村公益性金融机构建设等方面对会议成果进行概括,并对农业经济学会下一步的工作进行部署。
会议召开期间,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会见了出席2016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的部分领导和嘉宾,并与张建明常务副书记等就推进校地合作事宜进行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