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科研工作会议
7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度科研工作会议召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副校长刘元春主持会议。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各学院院长、分管科研副院长,省部级重点研究机构负责人,相关部处负责人以及各学院及重点研究机构科研秘书等10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第一阶段,刘元春通报了学校2016年的科研工作情况。
刘元春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科研经费改革之年,学校的科研事业总体取得了新发展、新成绩。
第一,科研项目经费总额有所增长。2016年度全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987项,经费27217.49万元,2016年科研项目经费总额较2015年增长12.6%,较2014年增长5.5%。2016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5项(不包括单列学科项目、成果文库及重大项目子课题),立项经费达2030万元。在年度项目申报中,立项率为35.71%,与2015年持平,继续保持我校历史最高水平,立项总数位列全国高校榜首。6月16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示了2017年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名单,中国人民大学43个项目获得立项公示,立项总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列中山大学之后,与四川大学并列第二名。其中年度项目36项,位列全国高校首位。2016年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3项,立项总经费4335.7万元,立项数及立项经费均超过去年。
第二,科研成果在保持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不断提升。在论文发文数上,人民大学2015年在南京大学人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源期刊上第一署名机构发文数达2399篇,同比增长4.4%,连续12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2016年,学校被SCIE/SSCI收录论文1002篇,首次突破1000篇,较2015年的874篇增长14.6%,相较2001年的19篇增长了50倍。在高水平论文发表上,人民大学201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13篇,继续居高校榜首。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杂志上发文1篇。在学术成果获奖方面,2016年人民大学有3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入选数量位列全国高校首位。2016年人民大学有1部著作入选北京市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全市共两项)。2016年12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评奖结果公示。人民大学共24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4项。据统计,获奖总数在高校中名列第二,一等奖总数名列第一。2016年,人民大学还有1项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学校首次获得该类奖项的一等奖。
第三,智库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继续在全国高端智库体系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阳金融研究院持续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目前正在筹建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全面对接北京市高端智库。
第四,重点研究基地评估成绩优异。在2016年度完成的第三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等4个基地综合评价为优秀,其他9个基地均为合格,优秀基地数与复旦大学并列第一。
第五,理工科建设取得新突破。2016年,理工院系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非管理学部)项目32项,其中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高端论文产出继续增加,连续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
第六,科研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取得部分阶段性成果。核心期刊修订工作基本完成,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措施见实效,科研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完成,横向拓展业务初见成效,全面开展科研国际化工作。
刘元春指出,虽然学校近年来科研事业发展喜人,数量有增长、质量有提升,但是对照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与兄弟高校比较,我们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这突出表现在:第一,高水平学术成果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地位不相称;第二,项目数量增势放缓、优势渐减,精品成果产出少,总体绩效不高;第三,科研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第四,智库与研究机构须进一步统筹规划和加强管理;第五,期刊建设与发展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总体要求依然有差距。
会议第二阶段,针对“双一流”背景下的科研战略及未来科研工作思路,刘元春强调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统筹一流学科重点科研项目的布局和规划。加强立足学科发展的前瞻规划,依托校级项目夯实竞争基础,加强过程管理与服务,促进科研项目良性发展。
第二,继续实施科研国际化提升战略。明确与学校“双一流”建设规划相配套的科研国际化提升战略和清晰发展路径。发挥学科特色,做好全球布局,实施国际知名高校合作拓展计划,加强科研深度国际合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建立海外研究中心,加强优秀学术期刊国际化建设。继续资助教师开展实质性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交流。做好国际学术大师讲堂系列。
第三,构建“质量导向、奖优为主”的考评与激励体系。目前核心期刊目录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学校将调整考核办法,将科研考核工作“下沉”至各学院,由学院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科研规律进行分类、分岗考核。开展“十大科研标兵”、“十大创新团队”评选。实施科研业绩奖励办法,奖励各类科研产出与成效,重点奖励高端。
第四,实施学术期刊质量提升计划,建立长效的期刊财务与制度保障体系。学校设立专门的学术期刊建设基金,为学术期刊的运行提供基本的财务支持。规范学术期刊质量管理与绩效评估,建立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及引导激励机制,提升学校学术期刊整体质量。
第五,实施智库提升计划,全校“一盘棋”,明确机构智库建设规范,推动智库管理体系改革。进一步拓展智库活动空间,做到“沉下去”和“走出去”双轮驱动。创新岗位人事制度,进一步深化智库核心研究能力。进一步完善智库的治理体系,强化专职学术管理。完善智库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智库长效运行的土壤。
会议第三阶段,刘元春就学校核心期刊目录调整的程序、过程等作了专门的说明。核心期刊目录的修订,以鼓励创新、提高质量为原则,工作严格遵循《中国人民大学核心期刊分类指导意见》,数易其稿,充分征求了各级教师的意见,并通过了学院、学校两级学术委员会的遴选、审核。
财务处副处长周淑芬介绍了科研经费改革情况。她指出,科研经费要遵循“放、管、服”的原则。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强化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加强预算审核把关。下一步,将由学校财务部门向学院、二级独立核算法人单位、重大项目主责职能部门委派会计人员,项目组根据项目工作需要聘用科研财务助理人员。
会议第四阶段,哲学院副院长王宇洁、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分别与大家分享了学院的科研管理服务经验。王宇洁指出,哲学院多措并举,在新兴学科长期规划、组织出版学院教师精品著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充分发挥了科研奖励的激励作用。郑风田主要介绍了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方面的经验。
刘伟作总结讲话。
刘伟指出,召开科研工作会并不是为了布置任务,而是为了总结和通报一段时间以来学校科研工作的情况,同时也为了交流,使得科研管理部门、其他职能和服务部门与学院之间的信息互通。刘伟校长同大家回顾了校史,总结中国人民大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今年是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8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而科研工作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始终保持奋进的态度和精神,才能让科研工作立于不败之地。刘伟校长对于进一步做好学校的科研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各学院一定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不能将科研和教学割裂开来,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契机下,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二,做好人文社科研究个体化特点和总体规划与设计之间的协调,既要尊重个体化的研究特点,同时也不能忽视总体的规划和设计。
第三,做好人文社会科学的本土性和国际性之间的协调,不同的学科要有具体的分析和不同对待。对于有国际统一标准的学科要努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对于中国特色的学科则要有我们自己的定力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