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新闻发布会

27.06.2015  21:53

6月24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新闻发布会,受学校委托,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求教授全面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理念、目标和改革重点。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王宏伟主持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新华社及《半月谈》、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教育电视台、财新、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等20余家新闻媒体参加新闻发布会。

吴晓求常务副院长首先向媒体介绍了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和理念。他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综合改革方案是中国人民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学校委托,今天向大家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这个综合改革方案,历时一年的时间,经过学校领导、学院、导师、相关部处的多次讨论和征求意见,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和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凝聚了各方智慧。

吴晓求说,人民大学的博士生教育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博士生教育的先驱,是我国最早培养博士生的高校之一。从1981年恢复学位制度以来,招收博士生已 经34年,应该说,过去三十多年人民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输送了 大量优秀人才。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习近平同志任总书记以来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新战略目标,作为人文社会 科学高等教育重镇的人民大学,如何做出自己的贡献,是人民大学一直在思考的重要问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伟大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有足够的具有 世界级水平的优秀人才。这样的人才结构显然是多元的,既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人才,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优秀人才。在新的国际格局中,中国担 负大国责任、参与全球治理,越来越需要一批国际化水准的高端人才,中国要成为世界秩序的参与者、制定者和重构者,这些都与我们培养世界级的人文社会科学专 家有密切关系。伟大的时代,一定要有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一定要在思想的高地、理论的高地和全球规则的制定中,成为引领 者。人民大学正是站在这样的一个高度来思考我们的人才培养。

关于博士培养的目标,吴晓求说,如果说过去中国人民大学更多地是输送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优秀人才,那么到了今天,除了这个目标不变以外,人民大学还有责任发挥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面旗帜”的重要引领作用,培养世界级的理论家、思想家和各个方面的专家,培养能在东西方两个平台都能自由行走的专家。人民大学正是从这样一个高度去理解研究生教育,把如何推动和完善学校的博士生培养制度作为改革的重点。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不是在过去基础上的修修补补,更不是简单地喊几句口号作个样子,而是一个怀着远大理想的改革,在远大理想的背景下来思考改革的重点。

大学教育包括本科、硕士生、博士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都极其重要,缺一不可。博士生教育是一所著名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标志。如果一所学校的博士生教育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人才,就不能称之为是高水平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始终是人民大学制订改革方案时所思考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多个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但在发展中也的确也存在一些问题,冒出了一些不好的风气,例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庸俗的拜金主义者”、“极度的拜权主义者”,这些都是我们要防止的。中国人民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一定是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民族的复兴、关心社会的进步、关心人民的福祉,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勇于探索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培养目标就是要造就具有上述基本素养的未来的学术领军人才,或者说学术先锋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和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了一整套涵盖四个方面十九个项目的制度。人民大学过去的博士生培养有自己的特色,就是与中国的社会实践有高度的相关性,所以,用人单位经常说人民大学的学生“好用”,是因为他们了解中国的社会实践,脚踏实地,同时又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在这次改革方案的设计中,中国人民大学进一步发扬已有的优点,同时也深切地反思过去所存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培养最主要的缺陷是国际视野不够,国际化程度不高,对学术渊源的了解不够系统,一般都是重视继承导师个人的学术传统。人类的知识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只继承导师的东西,显然是不够的,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培养的内容要更加丰满,要有包容力,要拓展博士生的国际视野,使其了解国际规则,丰厚其学术底蕴和理论基础,这些都是改革的重点。同时,还要培养博士生敢于怀疑权威的意识,要有创新精神。没有怀疑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

吴晓求常务副院长介绍,人民大学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主要涵盖四方面的内容:人才选拔、人才培养、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导师遴选与考核。

在人才选拔方面 ,重点措施是推行博士生招生的申请审核制,把人才的选拔权交给导师和学院,严格控制在职生比例。博士生招生,要选拔有学术理想、学术兴趣浓厚和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避免用同一标尺和僵化的考试方式去衡量所有的考生。根据学科特点和导师、学院意愿,在部分学院推行博士生招生的申请审核制,强调对博士生科研潜力、已有科研成果和未来科研设想的考察,突出学院和导师在博士生录取工作中的学术评价自主权。同时,相信导师的责任心,将博士生录取权力交给导师和学院。突出博士生教育的科研导向,在博士生招生中严格控制在职生源的录取比例,除高校教师、科研单位研究人员之外的在职人员,在职生占博士生录取比例控制在10%以下。

博士生培养环节,是这项改革的重点。 作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人民大学已经开展了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建设。以各博士点学科专业为基础平台,由责任教授(主要是二、三级教授)牵头,整合学科学术力量,对代表学科发展主流和发展前沿的经典文献进行科学归纳和总结,以此为基础建设精品文献集;并以主文献为基础,改革博士生课程教学体系、学科综合考试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让博士生了解本学科发展脉络、学术前沿,形成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良好学术规范,丰厚学术涵养,力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以此为突破口,全面建立以科研创新为导向、以学科专业为平台、以学术团队为主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吴晓求说,自2016级博士生开始,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基本学制将从三年延长至四年。推行四年基本学制不是简单地延长一年,而是要调整和丰富培养环节的结构性元素。其中包含三个重要的结构性元素,其一,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博士生在校期间有半年到一年出国联合培养的学习经历,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学术研究的国际水准,培养博士生在东西方两个平台自由行走的能力。重要元素之二,就是要建立具有淘汰功能的综合考试制度,强化开题报告的审核功能。学院可根据学科特点自行确定淘汰方式和相关实施细则。重要元素之三,就是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发挥其“”和“”的功能,博士生在校期间应承担一年“三助”岗位,以助研和助教为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博士生培养环节,学校还在部分学院试点了课程直通的硕博联读研究生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改善博士生生源结构。

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环节,是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机制。 为此学校建立了一整套论文质量监督制度,从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到全员匿名评审,再到预答辩、正式答辩、答辩后补充修改以及论文的事后抽检和导师约谈制度。人民大学从本学期全面试行预答辩制度,通过预答辩机制和专家组集体会诊的方式,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与此同时,通过导师约谈制加强导师责任意识,防止学术失范,进一步规范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提高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在导师遴选与考核环节 ,学校转变观念,建立了导师资格核准制度。尊重学科特点,把博士生导师的决定权放到学院,建立学院主导下的导师选用制度,鼓励优秀副教授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已有54名副教授可招收博士生。与此同时,优化兼职导师结构,适当减少兼职导师数量。

人民大学的博士生招生规模2004年为830人左右,2015年为900人左右,11年间,招生规模几乎没有什么增长。稳定规模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前提。这期间,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数量从2004年的400多人增至2015年的700多人,人民大学已经进入每位导师每年只能招1名博士生的阶段了。提高质量,培养精品,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吴晓求最后说,新时代、新目标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大学深感责任重大。学校上下凝心聚力,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深入推进并落实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聚焦培养目标,立足本校学科特点,着眼于国家和社会需要,放眼于世界和未来,努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度社会责任感、强烈创新精神、精深专业素养和广阔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优秀专门人才。

随后,吴晓求常务副院长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