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中国人民大学发布首期《中国宗教调查报告》

08.07.2015  20:50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记者刘舒凌)中国人民大学7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5)》。这一大型社会调查项目第一期成果以宗教活动场所为主题,反映了当代中国宗教重建、国家与宗教的关系、宗教信仰者结构等现状及变迁。

中国宗教调查(China Religion Survey,CRS)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该校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联合全国28所大学与社科院研究人员共同实施,旨在为中国宗教相关学术研究及宗教政策的制定提供具代表性的多层次基础数据支持。

首期调查完成于2013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课题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魏德东带领学术团队,对全国243个县、市、区的4383家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了问卷调查。

7日公布的报告首先指出,当代中国宗教发展不是历史的自然延续,90%的宗教活动场所是1982年以后获批准恢复,是在一片空白上重新开始。

关于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报告提出,中国宗教已基本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适应。各级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中共统战部门都主动访问宗教场所,推动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法权利实现,并帮助宗教场所解决实际困难。90%的宗教活动场所已建立了以民主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现代管理制度;30%以上的宗教场所有教职人员在人大、政协、青联等国家机构参政议政;60%的宗教场所负责人认为宗教政策松紧适度,40%以上的宗教场所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慈善活动。

调查主办方发现,中国宗教愿意接受国家的指导,保持与政府、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于用司法途径管理宗教、国家出钱修建宗教场所、宗教纳入国民教育等问题,宗教场所负责人总体上持支持态度,“中国宗教与国家之间更多地呈现出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关系”。

调查还发现,中国宗教信仰者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老人多”的印象已非事实,半数以上宗教信仰者年龄在60岁以下。不过,“文化程度低”依然是其特征,43%的宗教信仰者学历是小学文化及以下,只有不到5%是大学及以上。

另一方面,宗教教职人员结构有崭新的呈现。接受调查的4382名宗教场所负责人,平均年龄55岁,女性比例为21%,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为15%。报告提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宗教教职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已根本改变,宗教教职人员实现了代际转换。

具体到五大宗教,调查梳理发现其各具优势:基督教是与当代中国社会环境适应得最好的宗教;佛教在公益慈善方面贡献最多,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传统宗教;最为本土的道教,却具有很强的国际性,11%的道观开展了国际交流,独占鳌头;43%的天主教教务负责人是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远远超过五大宗教的平均数18%;95%的清真寺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伊斯兰教是制度建设最为完备的宗教。

关于未来,报告指出,中国宗教发展重点在于社会服务,在大众的道德、心理与人文教育上,对中国现代化作出独特的贡献。而宗教界最寄予期待的方向,是增加宗教场所和教职人员的数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民众宗教需求。

在首期调查基础上,中国宗教调查将进一步向宏观与微观两个方向延伸,以5年为一期,高质量地采集社会与个人两个层面的基础数据。

原文链接:

[中国新闻网]中国人民大学发布首期《中国宗教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