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夺得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冠军

30.11.2016  17:12

11月26日晚,第八届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决赛在北京语言大学落下帷幕。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五名选手凭借扎实的人文功底和卓越的表演才能夺得总冠军。

10月22至2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第八届人文知识竞赛暨第二届“读史达人”大赛初赛与复试,总分前十的选手组成两支队伍代表人大参加市级比赛。10月29日,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初赛结束,中国人民大学一队夺得北京市第一,二队夺得北京市第七。初赛前十二名的队伍获得进入最后决赛的资格,根据大赛组委会规定,每个学校只能有一支代表队参加决赛,因此中国人民大学二队自动获得二等奖,一队成员2013级国学院本科生李绅、2013级文学院古典学本科试验班燕昭宇、2014级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朱家祺、2015级新闻学院本科生奚若晨、2016级历史学院本科生刘栋梁组队进入决赛,历史学院丁莉婷老师带队。

11月26日上午,决赛上半程赛事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比赛分为人文基础知识测试和经史策问两个部分,经过半天的角逐,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六支高校队伍进入下午的终极比赛。

(参赛选手)

在嘉宾致辞、主持人介绍赛制后,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决赛正式开赛。第一环节是诗歌创作与誊抄。要求15分钟内,以“说周瑜”为主题,押平水韵,用一东韵创作。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派出精于诗词格律的李绅、朱家祺和奚若晨同学上场。伴随着悠扬的古筝之声,选手们胸有成竹,下笔如神,展示自己的才华。

(决赛之诗歌创作环节)

第二环节是知识问答。各队同时在题板上作答,30道客观题均为必答题,每题10分,答对一半经过仲裁的评判可加5分,共300分,累计得分。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派出文史哲基本功扎实的燕昭宇、李绅和刘栋梁同学上场。选手们稳扎稳打,并抓住机会于第29题成功反超暂时位居第一的北京师范大学,最后以255分成为本环节的最大赢家。备受关注的是,面对众多难题,中国人民大学参赛队员不仅正确解答,还写出了正确答案的其他形式,例如,在回答“法相宗”时同时写出其别名“唯识宗”,写出郑玄后又加了括号“康成”,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广博的知识面赢得了评委、嘉宾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知识问答环节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位居第一)

第三环节是经史策问和剧本答辩,该环节对选手的理论逻辑水平和艺术创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天上午,各校已预先进行策问和剧本创作。中国人民大学派出李绅、燕昭宇上场。在经史策问上,两位选手以曹操和司马懿为例,讨论了“德位相匹,方为天子”这一话题。他们认为曹氏、司马氏之辈败坏纲常,在道德方面做出了负面影响,并指出在中国古代,统治者的德行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有极大影响。答辩中面对评委老师对德位相匹的标准和为何引至现实的意义的提问,他们回答道:只有顺应民意,造福一方,方为“德位相匹”。此道仍适用于现世,并以当今国际政治格局为例,指出中国的崛起与历史上大国霸权政治不同,其目的是和平发展。两位选手的浩然之气,济世之怀给现场嘉宾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决赛之“经史策问”答辩环节)

第四环节是对诗歌的朗诵和评析。评委张一南对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在用韵遣词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后,仍盛赞诗歌中“壮志空怀寄吕蒙”一句“颇得诗歌韵味”。

(朱家祺同学的诗歌朗诵)

第五部分是全场最为精彩的“人文演绎”环节,要求选手们在八分钟之内,充分利用灯光,音乐,幻灯片,营造出最适宜的氛围,针对历史上的某一场景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演绎。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将剧本架构于魏晋之时,叹英雄圣贤的北伐绝响。剧分四幕:《桓温之败》、《请九锡外传》、《记谢安庙算》、《尾声:风流迟暮》。本剧冲突鲜明,讲述了四位英雄豪杰——桓温、郗超、王坦之和谢安之间围绕北伐的矛盾与冲突。尽管他们性格各异,政见不同,但都展现了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满腔爱国情怀。剧情连贯,冲突鲜明,引人入胜,选手们准备充分,情绪饱满,字句清晰,感染力强,得到了评委和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在该环节表现突出,最终牢牢锁定胜局。

(决赛之人文演绎环节)

最终,凭借现场的出色表现,结合初赛、决赛上半程的优异成绩,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以974.38的高分获得冠军。

(颁奖典礼)

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继2014年夺得季军,2015年夺得亚军后,2016年一举拿下桂冠。一代代选手稳扎稳打,不断进步,充分展现了学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强大实力。

两周之后,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将代表北京市参加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的华北五省市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