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吟诵研讨与名家示范”活动举行

30.12.2014  21:20

  12月26日,我校语言科学院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学校离退休工作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语文现代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华经典吟诵研讨与名家示范”活动在新综合楼707室举行。我校师生代表,离退休教职工,石油附中、地质附中、石油附小等中小学的老师和学生1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我校党委副书记刘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吴林祥,国家汉办原副主任程棠,我校语言科学院分党委书记司富珍、宣传部长高金萍、离退休处处长齐沛和党总支书记袁丹,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副主任王建等出席活动,著名古诗词研究专家彭庆生先生、著名红学家周思源以及北京大学汉语古音韵研究专家孙玉文教授、北京市语言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文华教授也与会。本次活动由北京市语文现代化研究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助理、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张维佳教授主持。

  吟诵是介于念读与歌唱之间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种口头表现方式,是吟诵者通过声音形象来表达自己所感悟的诗文内容与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既是古人的一种读书方法,又是欣赏和创作古诗文的手段。近年来随着老一辈吟诵专家的老去,吟诵这种特殊的赏读诗歌的方式正面临着愈加严峻的形势。为了抢救、整理中华经典吟诵,北京市语委在我校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市语委科研基地)设立了重大委托项目“北京语言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与研究”,其中包括“北京话吟诵资源数据库建设与研究”子课题。几年来,子课题负责人王恩保教授带领三名研究生积极采录吟诵资源,编辑出版了《中华吟诵读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中华吟诵读本: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此次参与本次活动的吟诵名家多是这两部成果的吟诵者。因此,此次活动也是市语委重大委托项目成果展示会。

  刘伟副书记在致辞中指出,中华经典诗词和古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怎样继承这份文化遗产,中国人在历代的传统教育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吟诵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她在回顾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校发掘、整理传统吟诵方面所做工作后强调,吟诵是当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我们不仅要及时抢救发掘、整理研究传统吟诵,同时也要在社会和学校中积极推广普及。

  本次活动由两个环节组成。第一环节是吟诵名家以及吟诵爱好者表演示范;第二环节是吟诵名家跟与会听众研讨互动。在表演示范环节,国家一级演员戴学忱先生表演了《静夜思》《敕勒歌》《望庐山瀑布》等;粤语吟诵传人、北京师范大学周流溪教授吟诵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蜀相》《感遇》等,将唐诗入声字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北方昆曲剧院一级演员张卫东先生吟唱了带着浓浓昆曲味道的《孝经(选段)》《道德经(选段)》《泊秦淮》《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北京语言大学王恩保教授吟诵了《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闻王昌龄左迁遥有此寄》《夜雨寄北》等;北京市海淀区吟诵学会秘书长、浙派吟诵传人陈岳琴博士吟诵了《诗经·关雎》《凉州词》等;中国评剧学院作曲林媛女士吟诵了自己编曲的《诗经·蒹葭》《渔家傲(李清照)》等;闽南语吟诵传人杨芬以古琴伴奏自弹自唱了《诗经·小雅·鹿鸣》《诗经·卫风·淇奥》,并用闽南语吟诵了《静夜思》等;戴学忱亲传弟子赵志军先生模仿文怀沙先生的调子吟诵了《诗经·黍离》等篇目,并用唐调吟诵《岳阳楼记》;来自韩国公州大学的文钟鸣教授用韩语吟诵了《静夜思》《登鹳雀楼》等篇目,将韩国吟诵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青年朗诵家于晓鹏先生用富有磁性的优美嗓音朗诵了《河床》《疏影(姜夔)》等。

  除了吟诵名家表演示范外,我校离退休处的刘素珍、刘杰、于濯飞、陈灼、袁丹等老师也做了演示,我校学生吟诵爱好者李梦溪、栖迟诗社的巨爽、唐雪等同学也对名家的吟诵调进行模仿,带来精彩表演。我校常敬宇、张占一老师和赵志军先生的书法作品也同时在吟诵现场展出。

  在第二个环节“吟诵研讨”中,彭庆生、周思源、周流溪、戴学忱、张卫东等先生就各派吟诵的特点做了介绍和研讨,周思源先生还即席吟诵了几首古诗文。地质附中王玉萍校长代表中小学也做了发言,表达了海淀区中小学渴望吟诵名家来校推广普及的愿望。中华书局王建介绍了在吟诵的传播和推广方面中华书局所做的工作,包括出版各种吟诵书籍并向中小学校推广等。海淀区人大代表梁太富教授发言表示: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中国文化向国际传播的前沿,应该在传播吟诵这类传统文化方面起到领头羊作用。

活动现场

刘伟副书记致辞

戴学忱先生吟诵

王恩保先生吟诵

张维佳教授主持

中华吟诵活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