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抢占前沿科技创新制高点
无人驾驶的电动高尔夫球车,使用纳米材料防震的跑步鞋,应用了云端技术的人工智能导盲头盔……这些新奇而实用的“黑科技”正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重大改变。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中关村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创新前沿趋势进行超前布局,目前已经在人工智能、原创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领域涌现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无人驾驶领域的中国梯队
“北京600多万辆私家车,平时的使用率却不高,还要占用大量停车位。10年之内,与网络约车、实时路况等技术相结合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将有效提高路面使用率,降低人们出行成本三分之二。”在中关村制造大街尚未装修完工的办公室,驭势科技创始人、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充满信心地描述无人驾驶技术在中国应用的广阔前景。
在智能驾驶领域,美国以其传统优势走在世界最前沿,诞生了特斯拉、谷歌汽车等实力雄厚的项目。而以奔驰、宝马、沃尔沃等企业为代表的欧洲汽车巨头也在智能驾驶方面不遗余力地探索,国内不少公司也紧跟时代,创造了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的中国梯队。“在辅助驾驶领域,我们自主研发驾驶系统的感知能力已经和特斯拉不相上下,甚至比它还要好。”吴甘沙表示,驭势科技已将立体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在智能驾驶汽车上。未来,随着百度、乐视、蔚来、智车优行等一批公司将战略重心转移到智能驾驶领域,无人驾驶领域的中国梯队将会越来越庞大,更多的无人驾驶汽车将拥有一颗“中国芯”。
为电动车撑一把“纳米保护伞”
交通事故中的汽车碰撞、运动员弹跳时地面的撞击、运输精密仪器时的颠簸……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有害的碰撞被科学家称为有害动能。中关村示范区就有一家企业致力于研究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帮助减少这些有害的动能。
北京羲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CEO刘涛举着一块巴掌大小、硅胶模样、布满突起物的产品样品介绍,当受到外力冲击时,功能流体进入纳米孔洞内,将冲击波动能转换为无害的自由能、界面能和热能,从而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当外力消失后,功能流体又能从空隙中出来恢复原样,使得纳米材料可以被任意形态封装在不同产品上,发挥减震功效的同时,实现逆势安全系统减震安全定制化。“目前在电动汽车电池等需要防震的用具上,材料镶嵌在电池组的空隙中,代替传统的金属材质减震设备,可实现车身减重10%,提高续航里程50%,如实现电池全车分布,可使续航里程提高100%以上。”刘涛将他们研发的减震吸能纳米材料命名为“逆势”纳米。未来这种安全新材料可应用在运动护具、儿童安全座椅、物流运输、建筑保护、防弹衣等领域。
在云端建立机器人大脑
在上海举办的世界移动大会上,一款为盲人用户特制的头盔吸引众人目光。头盔上配备高清摄像头,抓取面前的画面,并且通过智能算法能实时分辨出面前的障碍物类型,如行人、汽车、人行道、红绿灯等,并通过耳机实时通知用户,5G网络传输,保障用户安全。
这是达闼科技利用视觉同步建图和定位技术实现的META导盲头盔,头盔的立体视觉摄像头结合里程计、电子罗盘等惯导传感器,建立地标地图,为盲人模拟周边环境,制定最优出行路径。它实时采集周边环境信息,辅助物体识别,探测障碍物距离,及时避让障碍物,在嘈杂环境中识别各种语音,多意图解析,META辅以人工坐席,利用机器智慧和人类智慧相结合的方式,帮助盲人日常生活实现道路、信息、社交无障碍。达闼科技联合创始人汪兵介绍:“头盔相当于一个采用云端结合的机器人。它的‘大脑’在云端进行数据分析,‘身体’在现场执行操作,通过高速网络连接,彻底改变中国盲人的生活。”
在中关村,像驭势科技、逆势科技和达闼科技这样成立不到两年就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企业在部分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新的前沿技术不断涌现,创造了新需求,增加了新价值,拉动了新就业,驱动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品秋 )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