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创业大街催生“创业雨林”

14.06.2016  16:09

  日前,中关村创业大街开街正好两周年。海淀区区长于军介绍,2014年6月12日至今,入驻街区的创业服务机构从11家增加到45家,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000个,平均每天孵化1.4个创业项目;有483个团队获得融资,总融资额达到33.88亿元;举办创新创业活动1600场,参与人数超过16万。

  两年来,这条220米长的街区,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它涵盖的物理范围,以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催生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创业雨林”。

  从创业苗到行业“领跑者

  连谢忆楠自己都很难想象,自己所在的这家不到5岁的公司,竟然在几个月时间里频频获得向海内外国家级领导人、全球创投界大咖展示项目的机会。

  端午节假期前两天,美国总统科技助理、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来到创业大街参观,谢忆楠代表旷视科技展示了其人脸识别技术和应用场景。

  2011年,几位清华学生联合成立了旷视科技,并在几年后获得创业大街成员联想之星等机构的投资。此后,在创业大街举办的多次路演、展示活动上,旷视科技频繁亮相。目前,旷视科技已成为蚂蚁金服、平安银行、小米金融、公安部门等机构的人脸识别技术服务商,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遥遥领先。

  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创业似乎“有苗不愁长”。两年里,中关村创业大街孵化的上千家优秀创业项目迅速成长,出现一批细分行业的领跑者。除了旷视科技,微纳芯、嘟嘟巴士、伏牛堂、麓柏科技等一批优质创业企业,通过大街服务平台的辅助打造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已经快速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成为中关村创业大街的新名片。

  创业大街现“雨林生态

  中午12点提交一份用人需求,7个小时后,竟然就有一名来自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简称)的顶尖工程师到岗,开始为你自己的创业公司工作。这个听起来几乎天方夜谭的场景已经成为现实——在日前创业大街的创新集市上,一个名叫“实现网”的创业服务项目,凭借“让创业团队共享BAT技术人才”的模式吸引了无数眼球。

  如今,大街上聚集的45家创业服务机构中,有在教育培训领域闻名业界的联想之星、创业黑马、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专注智能硬件服务的京东+开放孵化器、硬派空间、硬创邦,工业设计平台洛可可,媒体传播平台创业邦,互联网招聘平台拉勾网,深耕国际孵化的盛景网联加速器,股权众筹平台36氪、因果树……不同类型、差异化定位的创业服务“物种”,将创业大街打造为物种丰富、生态完善的“创业雨林”。

  “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标志,中关村已经进入‘创业服务3.0’时代,能够在分享经济时代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说。

  联合国式的创业团队

  一头标志性卷发,深邃的黑色眼睛和浓密的眉毛——来自也门的技术达人阿德,与中国互联网专栏作家雷鸣相遇,在2013年做起了娱乐产业大数据服务咨询项目“爱梦娱乐”。公司成立不久,便获得了创业大街服务机构3W的100万元种子投资。

  来自韩国的“长腿欧巴”张成旭所在的原创音乐流通平台项目SounDUX,带着由韩国人、美国人“混搭”的创业团队进入中关村创业大街孵化,并计划在中国设立公司。

  越来越多的海外创业者、国际创新资源,选择将创业大街作为他们落地中国的第一站。在创业大街孵化的1000个创业团队中,超过150个是海归团队和外籍团队。

  几天后,一个“全球创新青年领袖计划”即将在创业大街启动。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名校的青年精英,将通过街区搭建的创业实习、创业实战、创业课程齐聚一堂,激烈碰撞,寻求在中国创新创业的机遇。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每个创业团队都是小‘联合国’,来自印度的做软件开发,来自美国的做产品设计,来自韩国的做工业设计,来自中国的负责研发或市场运营……”一位创投人士表示。目前,街区已与美国、以色列、芬兰、法国、韩国等10余个国家的20余个机构开展合作,初步构建起全球创新创业合作通道。(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孙奇茹)

  【编辑:刘文曦】